漫步在热带沿海滩涂,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长着不对称双螯的小蟹,它们面朝着大海,舞动大螯的动作,仿佛在召唤潮水,于是,人们形象地把它们称为“招潮蟹”。面朝大海,“呼唤潮水”的小螃蟹(当然,朝着大海挥舞大螯更多是人们的想象,邻里纠纷或者是被人吓到,才是它们挥舞的理由)。
招潮蟹是沙蟹科招潮蟹亚科招潮蟹属(Uca)下约百种蟹类的统称,与之前介绍过的沙蟹亚科的“幽灵蟹”们亲缘较近。招潮蟹最显眼的特征就是雄性生有一对大小悬殊的蟹螯,主螯外形酷似一把小提琴,而它们用小螯清洁主螯的动作神似拉琴,因此,人们也把招潮蟹称为“提琴手蟹”或“琴师蟹”,英文俗名“fiddler crab”。
大小悬殊的蟹螯是雄性招潮蟹的经典特征,不过哪只螯较大一般并不固定,“左撇子”和“右撇子”的比例通常各占50%。有一些研究显示,雄招潮蟹哪边螯大可能不完全由基因决定,而是受幼年发育敏感时期的随机刺激决定的。偶尔也会发现两个螯都是大螯的现象——这样它就没法儿“拉琴”了。
招潮蟹的头胸甲多数为前宽后窄的梯形,它们的眼柄细长,如同竖立的火柴杆。雄蟹的体色多数比较鲜艳,譬如红色、亮黄、浅蓝等,而雌蟹则较为“朴素”,生有一对尺寸相近的小螯。
招潮蟹广泛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沿海泥滩与河口附近,温带仅有少数种类生活。它们是一种暖水群居蟹类,东亚地区包括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大约生活着十多种招潮蟹,常见的如弧边招潮(U. arcuata)、北方招潮(U. borealis)、清白招潮(U. lactea)、四角招潮(U. tetragonon)和今天的凹指招潮(U. vocans)。
招潮蟹喜欢栖息于红树林、盐沼和泥滩的空旷地带,是软质海岸的优势物种。它们会在湿润泥泞的海滩上挖洞营生,洞穴深度可达几十厘米,可以说洞穴是招潮蟹生活的中心,既可以避免各种捕食者的侵扰,也可以避免潮水的浸淹和烈日的直射。
雄蟹的小螯和雌蟹双螯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取食,它们会用小螯刮取泥地表层的沉积物并送入口中,其中包含它们所需的各种藻类、真菌和有机碎屑等。招潮蟹的口部有一个特别的结构,可以过滤和分捡食物,那些无法利用的残渣则被团成小颗粒由小螯取出后抛弃,沙滩上常见的成片成片的“小土球”,有别于消化道排出的粪便,因此也被称为“拟粪”。
招潮蟹能够依据潮水涨落的规律“安排”自己的日常活动,它们能表现出一种恒定的节律。每当潮水退去后,它们便会纷纷出洞觅食,随着海潮的上涨,它们又会准时地躲回洞穴之中。
拥有大螯的雄招潮蟹可能都是前世的单身宅男,它们主螯的重量几乎占到体重的一半,长度甚至可以达到头胸甲直径的三倍。这只招摇霸气的“麒麟臂”,是雄蟹最具威慑力的打斗武器,它们有时会用大螯进行打斗以捍卫自己的洞穴和领地,但多数情况下大螯的作用是虚张声势。
大螯肩负着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撩妹”。每到繁殖时节,性成熟的雄招潮蟹都会倚在洞口,卖力地挥舞着它们引以为傲的大螯,还会时不时有节奏地发出“咚咚”的叩击声,平静的泥滩顿时变成了香艳的舞池。雄蟹以此吸引着雌蟹的注意,周边每只雌蟹都是潜在的交配目标。而在雌蟹眼里,这一切都是体力和耐力的彰显,那些拥有粗壮大螯、更快手速和更大叩击声的雄蟹,显然也更具异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