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引力波:三个诺奖得主齐聚墨子沙龙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7-12-09

文章介绍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Rainer Weiss、Kip Thorne和Barry Barish将在墨子沙龙进行科普讲座的情况,并回顾了Weiss在MIT的20号大楼的工作经历,以及该大楼在科学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

在地球上,感受到宇宙深处两个黑洞的碰撞,需要多少年?答案是十几亿年。距离是十四亿光年。在墨子沙龙,距离聆听到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位获奖者的科普,还需要多少年?答案是0.027年(10天)。距离是5米。

是的,2017年三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在12月18号的下午1:30将做客墨子沙龙 & 大师论坛,你会坐在离他们最近5米的地方,静静的聆听这三位科学大师,为你科普穿越时空的涟漪,以及他们这一生为此奋斗,发生的或可爱、或风趣、或艰难的事情。如果你单凭三位诺奖大名就坚定的要报名,也可以直接拉到文章下方,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2017年10月3日,美国物理学家Rainer Weiss、Kip Thorne和Barry Barish因构思和设计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对直接探测引力波做出杰出贡献,荣获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ainer Weiss在成为教授之前,曾在20号大楼担任技术员,在那里他遇到了Jerrold Zacharias(使用光和微波研究原子和分子束,并开发出第一个商业原子钟)。

在Zacharias的指导下,Weiss在1962年拿到了自己的博士学位。在接受采访时,Rainer Weiss表示自己会永远记得在20号大楼工作的经历,“那时候我会去20号楼的一个小房间,远离电话,靠近真正的设备,去思考限制技术的不同的噪音源。

”位于MIT的“20号大楼”,它是雷达的发源地,在二战时期为美国空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是各种学科的“大杂院”,或许这边在计算经济学的模型,而隔壁实验室在思考探测引力波的可行性。它是二战的产物,由于空军作战的需要,美国成立了微波辐射实验室。最初的科研工作者共48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数和场地急剧扩张,于是在1943诞生了这座临时建筑。

最初设计的使用年限为“战后的六个月”,没人想到这座看起来摇摇欲坠的群楼竟然挺过了55年。20号大楼为什么没有按时拆除呢?这是因为战后学生人数激增,学生宿舍占去了非常多的空间,许多教授和实验室变得“无家可归”,于是20号楼就成为了包含实验室、行政办公室、机械商店等等的“大杂院”。这座临时建筑的墙壁和天花板都是用木质夹板建造的,所以冬冷夏热,工作环境非常糟糕。

另外木质结构隔音差、不牢固,窗户透风是常有的事儿,这样的建筑听起来简直是噩梦。然而在里头工作学习的人们完全不是这样看待的。你可以不用申报就任意改建自己的实验室,想要拉电线或者接水管就直接在墙上打洞,你可以随意去其他的实验室看一看聊一聊,所有的大门都在敞开。据统计,曾有大约4000名科研工作者在此工作,涵盖20多个大类,这样一种自主性和跨学科沟通让越来越多的成果走出了20号大楼。

20号楼不可复制,它建于特殊时期,幸运的遇上了现代科学的一个辉煌时代。然而,许多辉煌就孕育在这些创立初期看起来有些简陋,还有些尴尬的地方。

UUID: 8bd52504-c153-47b7-9f4c-5afea5509d3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12-09_再谈引力波:三个诺奖得主齐聚墨子沙龙报名要快.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