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了一份医学报告,记录了5名神秘的肺部感染同性恋患者,他们也由此成为全球最早被确诊的5名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的传染途径主要由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研发出能防止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疫苗是征服艾滋病的终极目标。但迄今为止,有效的能够投入临床使用的艾滋病疫苗还在路上。
HIV入侵人的免疫T细胞是依赖其包膜蛋白上的几种糖蛋白分子来抓住T细胞,然后再入侵。HIV表面的包膜蛋白呈钉状突起,与T细胞上的CD4或CCR5蛋白分子结合并融入T细胞中。随后HIV把自己的基因释放到T细胞中,产生上亿份病毒拷贝。接着,HIV又在人的T细胞中进行组装,组装好的病毒又会逃出T细胞,蔓延到周围的细胞里,周而复始地感染其他健康T细胞,因此艾滋病很难被治愈。
治疗艾滋病有不同方法:一是用药物抑制HIV的复制或彻底杀灭HIV,但是目前的药物只能抑制HIV复制,还不能清除和杀灭HIV;另一个方法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形成针对和攻击HIV的抗体,让病毒不能入侵T细胞。这种方法目前被认为是彻底攻克艾滋病的首选方法。
艾滋病疫苗的原理是,用失活的HIV的一部分,即抗原来制成疫苗,疫苗进入健康人体内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来抗击HIV。HIV较重要的抗原就是病毒包膜中的一些糖蛋白分子,如gp120、gp160和gp41。其中gp160是包膜蛋白前体,成熟后裂解成gp120和gp41。这些抗原常用来研制艾滋病疫苗。
但是,迄今还没有哪一种疫苗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来中和HIV。疫苗的成功应当具有两个目标:一是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能形成屏障,使HIV不能附着在CD4和CCR5蛋白分子上,从而阻止病毒进入T细胞;二是能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其他部分迅速响应,协同作战,破坏HIV并清除残留病毒。HIV在世界范围内有237种亚型。
而且由于HIV天生的易变性,未来HIV的亚型还会不断增多,HIV这个大家族也会不断“扩军”,变得“毒丁兴旺”。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根据在全球流行的HIV血清学反应和病毒核酸序列测定将HIV分为HIV-1与HIV-2两大类型。目前世界各地的艾滋病主要由HIV-1引起。HIV-2引发的艾滋病主要在西非流行,其致病力低于HIV-1。
HIV-1与HIV-2有许多不同,即便HIV-1内也有很多亚型,因此很难找到最大的公约数抗原来刺激机体产生广谱抗体。
研究人员发现,其实人体免疫系统自身就可以产生中和HIV的特殊抗体,大约10%~30%的HIV感染者在被感染几年后能产生一种广泛性中和抗体,称为3BNC117。但是,HIV有灵活多变的躲避抗体进攻的手段,在感染人几年后,HIV就会进化成对抗体“刀枪不入”的境界。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卢森兹韦等人将3BNC117抗体以不同浓度注射进12名未感染HIV和17名感染HIV的受试者体内,受试者随后被观察56天。在接受最高剂量(每千克体重用药剂量30毫克)注射的8名患者中,HIV载量降低了300倍。这一结果令人鼓舞,因为此前只是对感染了HIV的基因工程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进行的研究是成功的,而此次是首次在人身上试验抗体抑制HIV获得成功。
而且,3BNC117抗体能够对HIV的237种亚型病毒株中的195种病毒株产生中和作用,所以称为广泛性中和抗体。更重要的是,能中和HIV的并非只有3BNC117抗体,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者们可以对这些抗体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从而找到最有效阻断HIV攻击人体T细胞的位点或路径。这也是一种潜在的有效疫苗。除了医学上说的三种传播途径,艾滋病或许还有“第四种”可怕的传染途径,这就是歧视。
在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艾滋病患者备受歧视。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向人们发出呼吁,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向会场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别在胸前。从此,红丝带逐渐成为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理解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国际性标志。许多关注艾滋病的爱心组织、医疗机构也纷纷以红丝带命名。
有一个组织的红丝带有点儿不同。“携手儿童青少年,携手抗击艾滋病”全球运动的标识很独特——一半红丝带一半蓝丝带。致力于此项运动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解释说,将红丝带的一半改为蓝色,旨在提醒人们全球有一半的新发艾滋病感染者是年轻人。
联合国为全球抗击艾滋病行动特别提出“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艾滋病相关死亡”三大愿景战略目标。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发现感染者和病人,不断减少社会歧视,将我国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