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DARPA挑战赛的第十个年头,而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正是在其推动下才有了今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情形。其实在中国本土也有这样一项类似的比赛——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IVFC,到今年也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本届IVFC举办地设在江苏省常熟市,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29支车队报名参加,但最终只有25支车队通过资格审查,21支实际参加比赛,15支车队参加离线测试。
从内容形式上来看,16年和17年的比赛差别不大,主要分无人驾驶智能车真实综合道路环境测试(高架道路环境和城区道路环境测试)、复杂环境认知水平能力离线测试两部分。
其中,道路测试着重考察无人驾驶车辆的交通场景识别能力以及不同道路环境的适应性和行驶机动性等4S性能(即安全性Safety、舒适性Smoothness、敏捷性Sharpness和智能性Smartness);离线测试则在大规模典型真实道路交通场景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仿真环境评估无人驾驶车辆各类环境感知算法的基本认知能力和水平。
与往届相比,本届比赛的真实道路测试新增了一些测试内容。比如说,首次引入真实交通流,考察无人车与社会车辆和周围环境的交互,以及对参赛车辆在非结构化道路环境的自主行驶能力测试等。
本届离线测试设计了5项测试任务:车道线检测、交通信号检测、前方车辆检测、车道保持状态监测、前方车辆距离监测,相比去年增加了后两项新的测试内容。每项测试开始前,将环境数据拷入车队自带的电脑中,编写启动代码修改路径后,计算机开始运算。一旦计算机开始运行,将不允许做任何修改。
高速公路比赛是16年新增的考察项目,不过今年依然是在常熟北三环一段往返约22公里的高速路段进行,共设置了起点、入口匝道、模拟收费站、故障车辆、施工路段、终点,以及汇入有人驾驶的车流七个场景的考点。其中,模拟ETC收费站这个考点,相比去年的规则做了改进。今年比赛设置了两个入口,这意味着参赛车辆除了需要在到达入口前减速(低于15公里/小时)外,还需要有自主判断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入口通过。
本届比赛依然是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常熟市政府共建的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中,俗称“九宫格”的智能车测试场地进行。在该区域内设置有起点、典型交通标线与标志、有信号灯及无信号灯平交路口、非机动车混行、避让行人、卫星导航信号缺失等路段、乡村简易道路、终点,以及汇入一定数量的人工驾驶的车流。
通过本次比赛,也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趋势。改装后造型夸张的无人车越来越少,外观逐渐趋同于量产车型。
从上届比赛开始,线控改造的无人车已经成为了比赛主力。今年21支参赛队伍中大学和主机厂联合参赛的数量进一步增多,像同济和上汽,国防科大和红旗,清华和长安等等。绝大多数主机厂已经不只是单纯赞助车辆这么简单了,而是更多地参与到线控改造环节,所以同济大学基于上汽名爵改造的那辆Dominant,除了前车标处装有一个16线的激光雷达之外,整体外观和量产车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