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因在肿瘤免疫学领域的突破性发现,华人科学家、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授陈列平与其他四位科学家一起,获2017年沃伦·阿尔珀特奖(Warren Alpert Foundation Prize)。沃伦·阿尔珀特奖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30年来先后有7名诺贝尔奖得主曾获得该奖项。陈列平是继遗传学家简悦威、药学家屠呦呦之后,第三位获得该奖的华人科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12月初,陈列平受邀参加冷泉港亚洲的“肝脏生物学、疾病与癌症”会议。
深秋傍晚,华灯初上,一辆辆班车驶向回家的方向。哈佛医学院的福克曼礼堂迎来了一位穿着朴素的华人科学家,他的名字叫陈列平。今年6月,陈列平获得了沃伦·阿尔珀特奖。此行应哈佛医学院华人专家学者联合会邀请,陈列平做了一个报告,谦逊温和的他用诙谐幽默的话语,娓娓道来一位杰出科学家的“非主流人生”。
1977年恢复高考后,陈列平从插队的农村考入福建医科大学,之后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拿到硕士学位,后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求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同当时赴美留学的很多医生一样,陈列平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到底是考专业领域证书去当医生,还是做科学。陈列平说,考虑到生存问题,他先是去考了专业领域证书,但喜欢非主流的他,还是听从内心的想法,选择做真正的科学。这些大实话打动了在场每个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恰逢各大药厂涌向小分子药物的潮流,特别是伊马替尼的成功,使得制药领域对小分子药物研发的热情空前高涨。陈列平所在的部门也被砍掉了一大半,而留下来的人还得同意转向小分子药物方向。看到公司跟随大流以及对基础研究缺乏耐心,陈列平再次做出一个非主流的选择:是时候离开了。
在哈佛大学丹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和梅奥诊所之间,陈列平选择了梅奥诊所,一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地方。
爱的是,他在这里发现了关键分子B7-H1及其功能,以及发现该分子通路在肿瘤逃逸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并发展了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治疗肿瘤的方法。恨的是,梅奥相对保守的小环境以及当时对肿瘤免疫治疗不利的大环境,让他难以在临床上大胆地验证自己的想法。他斗争过,并游说梅奥实施I期临床试验,但未能成功,还被迫离开梅奥,远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陈列平在报告中未提及的还有他在国内碰壁的事情。
2008年,见到PD-1/PD-L1的I期临床结果喜人,陈列平想把研究成果带回国分享,但当时很多学者并没有听过这方面的研究。有学者甚至认为“这项研究样本数量太少,纵然实验结果不错,但是范围太小”。国内学术界的冷淡,让中国失去了一次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赶超世界水平的机会。同样的场景在2012年再次上演。
陈列平本想借广东省召集国内外学者回国进行大型科学项目转化研究的时机,组团回国,但经费却被评委会削减了90%,回国之路再次受挫。
但陈列平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从不放弃。虽然两次受挫,但他却越挫越勇。后来他在母校福建医科大学得到了支持,实验室逐渐建立起来,主要从事转化医学、临床研究和肿瘤免疫药物开发方面的工作。
而到现在,癌症免疫治疗如火如荼发展之时,陈列平又选择回归基础科学,到耶鲁大学继续从事免疫学的研究,享受自己的一片乐土。他发现了多种细胞表面共刺激、共抑制分子调控与免疫相关的通路,并揭示了这些通路的功能及其对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排斥的作用。他也非常关心国内的科研发展,希望能把在美国的经验带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