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悖论”的理论内涵与经济背景

作者: 刘则渊

来源: 科学春秋

发布日期: 2017-11-25

本文探讨了“李约瑟悖论”的理论内涵与经济背景,分析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内在原因与制度根源,并通过中西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历史比较,提出了对李约瑟悖论的科学学解释与经济学解释。

刘则渊:“李约瑟悖论”的理论内涵与经济背景 | 科学春秋

知识分子

2017-11-25

摘要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具学术魅力的课题。本文根据李约瑟自己对相关几个悖论的分析,称为“李约瑟悖论”。正是李约瑟对“中国无科学论”、“制度抑制发明论”和“中国文明停滞论”三种观点的分析批驳, 形成了“李约瑟悖论”的三重理论内涵。

在此基础上,从中西科学形态、制度形态、文明形态三个层面的比较,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内在原因与制度根源,也是对李约瑟悖论的一种诠释。通过对中西科学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大跨度历史分析与比较,进一步考察了“李约瑟悖论”的经济背景,并分别阐述了对李约瑟悖论的科学学解释与经济学解释。

引言

创造了古代科学技术辉煌成就的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了?

或者说,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起源于中国,而是比中国长期落后的欧洲?这是近代以来中外许多学者一直在追索的问题。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1954)序言对这一问题做了集中概括之后,人们兴趣更浓了。这个问题通常被称为“李约瑟难题”(Needham Question)或“李约瑟之谜”(Needham Puzzle)。按问题的陈述,本来就属于语义悖论。

这里,我们依据李约瑟自己对几个悖论的分析叫做“李约瑟悖论”(Needham Paradox)。

李约瑟悖论的理论内涵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领先而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李约瑟在《科学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1964)一文做了做了别具一格的表述。首先他讲述了中国古代大量的科学技术成就,之后对学术界长期存在的 “中国无科学论”、“制度抑制发明论”和“中国文明停滞论”三种论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该文结论部分提出了三个悖论,本意就是对这三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分析与反驳,表明李约瑟本人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既在不断求解又在不断修正和深化。因此,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的问题称为“李约瑟悖论”,可以更为清晰地阐明,它具有渐次递深的三重理论内涵,或者说包括三个悖论。

李约瑟悖论的经济背景

李约瑟悖论就其性质而言,只是社会大众更加关注的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这一问题的一部分。这里讲近代中国落后,是说近代中国整体落后,特别是近代经济社会落后。这里所要反思和回答的问题是:有着辉煌的古代文明、经济社会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为什么自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来整体落后了?

基于比较曲线的李约瑟悖论解释

现在让我们对比几幅中西比较曲线图:一是,李约瑟《世界科学的演进》一文中的“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示意曲线(图2);二是,将金观涛等《文化背景与科学技术结构的演变》关于中西方各自的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改绘的中西科技比较曲线(图3、图4);三是,依据麦迪森的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的数据,绘制的中国和西欧人均GDP比较曲线(图5)。

通过中西比较曲线,透视李约瑟悖论的内涵。进而尝试探求对李约瑟悖论的科学学解释与经济学解释。

结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李约瑟批驳三个似是而非的观点,构成了李约瑟悖论的三重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针对李约瑟在分析三个悖论中的不足,进而从中西科学形态、制度形态、文明形态三个层面的比较来丰富和深化李约瑟悖论的内涵,实际上也体现了李约瑟本人对悖论不断追问和求索的应有之义。

由此让我们认识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内在原因与制度根源。大跨度地比较和分析中西历史上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性,既充分展现了李约瑟悖论的经济背景,又从经济根源上拓宽了李约瑟悖论的内涵。同时,也表明,李约瑟悖论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却是客观真实的,是一个内涵丰富、魅力隽永、常研常新的命题。通过中西比较曲线的理论分析,分别阐述了对李约瑟悖论的科学学解释与经济学解释。

UUID: d897005d-fe59-43ac-a72f-ebc9a3e1b7d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11-25_刘则渊:“李约瑟悖论”的理论内涵与经济背景科学春秋.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0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