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物异名这种事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就比如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东亚魔芋 Amorphophallus kiusianus 在《中国植物志》上的名字却是疏毛磨芋。毕竟,每个物种唯一确定的拉丁文学名,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嘛。老朋友们可能还会记得,《中国植物志》有时会出于各种原因,选择一个生僻的名字作为中文正式名,比如裤裆果改成更文雅的苦糖果、马铃薯被生搬教条定成阳芋等等。
说了这么多,今天的主角我们还是喊它作东亚魔芋好了。
天南星科的魔芋属,在《中国植物志》写作“磨芋属”,看起来和上面说的改名理由差不多,不过事实并非如此。魔芋属植物分布在从西非到大洋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也是原生分布地之一,人们从很久以前就认识了这类外观诡异的植物,给它们起名叫“由跋[bá]”或“蒟蒻[jǔ ruò]”,后者至今还在使用。
“磨芋”一名最早的书面记载是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中的“衡山产蒻头,俗呼磨芋,亦曰鬼芋”,到了近代才慢慢就变成“魔芋”。
不管是“魔”还是“磨”,其实都挺形象的,东亚魔芋的魔性体现在从上到下的每一个结构中。它的地下部分是一个扁球形的块茎,小的直径寸许,大的和柚子差不多。东亚魔芋的块茎。它的须根着生位置和之前介绍过的一些仙客来类似,是从块茎顶端长出来的。被须根包围着的是一个芽,每年春天萌发出一片巨大的叶子,高度大概一米多,看上去很像一棵小树。
东亚魔芋会在营养生长期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积蓄营养物质,以备来年开花之需,花后再继续长新叶。在开花的年份,块茎顶端抽出的不是叶芽而是一个花序,花序柄的外观和叶柄差不多,也是蛇皮花纹,顶端则有天南星科最显著的特征——佛焰花序。
东亚魔芋的传粉过程是一个精妙的圈套。在它开花后的第一天,雌花会先成熟,而雄花则要过一天才成熟,但雌花能接受花粉的时间却只有一天——也就是说,东亚魔芋无法自株授粉。
在雌蕊成熟的这一天,附属器会释放腐尸般的臭味,不过并不是很浓郁,我们人类需要凑近了才能闻到,但蝇类等食腐昆虫却能从远处循“香”而来。与此同时,附属器的温度还会升高,再加上黑色、毛茸茸的表面结构,让昆虫误以为这是个哺乳动物尸体。不过,魔芋属植物开花并不都是臭的,像滇魔芋 A. yunnanensis 散发的就是浓烈的香气。
授粉后,佛焰花序的大部分结构都会干枯脱落,只剩下雌花慢慢发育成浆果。其果实最早是浅绿色的,随着生长会慢慢转红、最后变成深蓝,整个果序上的果实成熟顺序是由上至下,所以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个渐变色调,每个果实中都有一粒种子。东亚魔芋也有不经授粉就结出种子的单性结实现象。严格地说,它们授粉后结出来的,也并不是真正的种子,其内部没有胚根、胚芽、子叶等结构,而是一个精卵结合后直接发育成的小块茎。
东亚魔芋和更广泛被栽培食用的花魔芋 A. konjac 一样,块茎中都含有大量的魔芋葡甘聚糖——这是一种黏度很大的高分子多糖,可以和水一起形成果冻一样的物质。人们主要使用花魔芋制作魔芋豆腐,也就是港台地区和日本所说的“蒟蒻”。魔芋葡甘聚糖不能被人体吸收,所以魔芋豆腐基本不提供热量,同时它还能促进肠道蠕动,是一种有益健康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