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物种日历中,出场过一些会动的植物比如捕蝇草和含羞草,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一种会动的真菌。硬皮地星,看起来像一个时尚的土包子嘛。硬皮地星是一种在山林中常见的大型真菌,它曾经被划归为地星科的一员,后来从目这一级别中独立出来。硬皮地星,从地星科归到了双核菌科。硬皮地星的生活习性和许多腐生大型真菌差不多,它主要居住在北半球的林下,菌丝体在地下延伸,摄取周围的有机营养物质维持生命。
繁殖期到来后,其菌丝体上会生长出菌蕾,菌蕾长大后钻出地表成为子实体,也就是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大型繁殖体。初生出来的子实体,样子像一个浅褐色的蛋,直径两厘米左右,和一枚一元硬币差不多大小。这个“蛋”的包被有内外两层,外层比较厚,像一层皮一样,成熟后会开裂成好几瓣向外展开,簇拥着中间圆滚滚的内包被。
这些外包被裂片的内部本来是白色的,在展开的过程中被撕扯开来,出现一条条裂痕,就好像哥窑瓷器的开片一般,整个子实体看上去犹如一个简笔画中的星星。硬皮地星属的属名Astraeus就是希腊语中“星辰”的意思,同时也是希腊神话中的星空之神阿斯特赖俄斯的大名。
在传说中,这位星空之神生下了水星、火星、土星、金星等许多子女,不过实际中硬皮地星属只是个很小的属,划分之初只有两个成员,后来通过分子证据才被拆分成好几个种。硬皮地星的运动方式,从它的种加词hygrometricus就能看出来。这个词是由希腊语的“水(hygros)”和“测量(metron)”组合而来。
当环境湿度大时,硬皮地星子实体的外包被会向外展开;而当环境变干燥后,已经展开的外包被还会卷曲回来,等到湿度升高了再伸展,就像湿度计一样能准确地对环境中的水分做出响应,这就是它种加词的来历。
这种感应湿度的运动是其外包被的结构所决定的。厚实的外包被,内部有一个纤维层,纤维层的组织可以随着含水量变化而膨胀或收缩,使得外包被裂片随着湿度变化而运动。这种开合运动有助于硬皮地星的繁殖,它们的孢子需要在湿润的环境中萌发。环境湿度高的时候外包被张开,孢子不受阻碍地散布,而当环境过于干燥时,收拢的外包被会阻止孢子传播。
表面薄膜状的内包被,包裹着硬皮地星的产孢组织,它们的孢子就是从其中释放出来的。剥开成熟子实体中的白色球状结构,就可以看到里面棉絮般的菌丝结构和巧克力粉一样的孢子。每到湿润的雨后,外包被展开,孢子从内包被顶端的孔中喷出来,落到土壤中萌发成菌丝体,开始下一个生命周期。释放完孢子的子实体,就会逐渐干枯解体。野外常见的、和硬皮地星最相似的物种,就是它曾经的近亲——地星科的真菌。
地星的子实体结构和硬皮地星差不多,也有能开裂的外包被和顶端带孔能喷孢子的内包被,不过菌丝、产孢组织和子实层等结构有明显区别。地星科曾经归属于马勃目(喷孢子的方式确实像马勃),现在独立成地星目,其中有五六十个物种,绝大多数虽然没毒但也苦涩不堪食。我国常见的有尖顶地星、毛嘴地星、袋形地星、褶皱地星等等,其中有一些种类也和硬皮地星一样能做伸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