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陆地上生活的体型最大的动物,毫无疑问是亚洲象。它们聪明、情感丰富,是少数能够镜子测试(Mirror test)的物种之一。很多人都喜爱它,殊不知,它也有许多不为人熟知的故事。成年雄性大象每年进入发情期的时候会变得很暴躁,对周遭的所有事物都会看不顺眼,推倒大树、攻击其他动物都是常事,这段时期被称为狂暴期(muth)。
在狂暴期,它们眼睛后方的颞腺常常流出液体,这些液体恶臭无比的,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强壮——“我很臭但我很强。”年幼的雄性大象也会逐渐进入狂暴期,但它们释放出的味道是芳香的,以此向成年雄性示弱。这种味道有多香甜呢?印度古诗中有记载,说这样的香味能让蜜蜂一直萦绕身边。想要保护自己,就让自己变香——这样的绝招也只有大象能想得出来吧。
亚洲象最早是由现代生物分类学祖师爷林奈命名为Elephas maximus的。不过,林奈的命名出了个大乌龙。在18世纪,欧洲人还很少有人见过大象。雄心勃勃的林奈当时力劝瑞典国王购买大象标本,国王当即购买了来自荷兰西印度公司的标本,一只泡在酒精中的大象胚胎,林奈就以它为模式标本命名了亚洲象。今天我们知道,成年亚洲象和非洲亲戚们在外表上有很大区别,但是胚胎嘛,有时还真的很难区分。
两百多年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哺乳动物馆馆长Anthea Gentry看到了这件标本,她和身为古哺乳动物学家的丈夫对这件标本产生了怀疑。2006年,Gentry开始尝试获得标本的DNA,但由于长期在酒精中浸泡,DNA已经降解得非常严重,实验以失败告终。但她始终都在惦记这件事,并引起了蛋白质化学家Enric的注意。最终,他们在亚洲象和非洲象之间发现了一种有区别的蛋白。
通过分析这种蛋白,他们确定:林奈的这件标本其实是普通非洲象。亚洲象的分布范围曾经非常广泛,最西可以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东可以到达我国黄河流域。而今天,它们只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和我国的部分地区。中国的亚洲象现在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总数不足250头。究其在我国分布范围退缩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和人为因素。在两三千年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茂盛,很适合亚洲象的生存。
但随着气候变迁,北方逐渐变得干燥和寒冷,不再适合亚洲象生存。同时,几千年前的中原和华东地区人口还并不算多,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占据了亚洲象的栖息地。这使它们只能向西南部的山区退缩。今天,亚洲象在IUCN中被评为濒危等级,面对的威胁有几点。首先是盗猎。亚洲象通常只有公象长有长象牙,母象即使有象牙也不露于口外。
有针对性的盗猎使得亚洲象群体中雄性大量减少,雄性过少势必会增加近亲繁殖的几率。此外,自然界中本存在少量无牙雄性亚洲象,但由于人类有选择的猎杀,无牙公象数量增多。今天斯里兰卡的亚洲象里,90%的雄性都没有象牙。其次是生境的破碎。中国的亚洲象数量稀少,盗猎情况罕见,但它们的栖息地被农田所分隔。种群之间无法进行交流,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近亲繁殖,影响种群的生存发展。
以云南西南部为例,那里是中国少数可以种植橡胶树的地区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大力鼓励当地农民种植橡胶,亚洲象的原有栖息地被大面积开垦种植橡胶。普洱茶也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许多土地被开垦成茶园。思茅市将名字改成了普洱,足见茶叶的利润。还有香蕉、苞谷、水稻等农作物的垦植,让亚洲象的生存变得愈发艰难。
亚洲象食量巨大,每天需要150~200公斤的食物才能满足其生存,但栖息地的减少让它们不得不频繁地来到人类的农田中寻找食物。大象需要生存,人也需要生存,所以人象冲突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是亚洲象面临的第三点威胁。好在,政府已经在当地开展工作,与保险公司合作,对大象造成的损失给予一定补偿。许多保护组织也在当地建立红外相机预警系统,让人们可以在大象出没时及时躲避。虽然效果还未尽如人意,但毕竟已经开始行动。
其实,不只是中国,所有有大象分布的国家都面临这些问题。要想平衡人象之间的利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需要进行经济转型,例如适当开展生态旅游、观象观鸟活动,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人象之间的和平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