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习近平主席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再次强调要做好“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努力推动滨海国际运输走廊等项目落地,共同开展北极航道开发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是什么?为什么要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呢?难道是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冰上乘坐狗拉雪橇运输货物吗?并不是的。
一直以来,人们谈起对北极的印象就是,“冰天雪地”、“人口稀少”、“生活着北极熊”等等。近3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的海冰正在加速融化,科学界预测,到2030年左右,北极甚至可能会出现夏季无冰现象。气候的变化给北极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多重影响,其中负面的影响包括北极熊等北极生物的生存危机等,而正面影响则使得北极航线逐渐变得重要且更有价值。
北极航线之于中国,不仅能节约中国大部分港口通往欧洲的贸易成本,还有助于推进北极圈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贸易。因此,早在2017年6月,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中就提出,积极推动共建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
2017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期间,就同普京总统共同宣布,中俄两国将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开展北极航道合作,把北极航道同“一带一路”连接起来,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北极航道的打通是构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和关键。中国和俄罗斯双方属意的“北极航道”是,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路线。通常来说,北极航道至少包括两条主要航线,分别是“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
相较于通过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的传统航线,这两条北极航道航程更短,被认为更有经济效益,因而被国际航运界称为“黄金水道”。就通行的可能性来说,东北航道是目前通航可能性最高的路线,在俄罗斯又被称作“北方海航道”,俄罗斯邀请中国合作共建的航道正是东北航道。
那么,目前北极航线(尤其是东北航线)的可行性到底如何呢?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科研团队利用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 Imagers)传感器数据做了一个跨度为二十年的海冰观测产品,来研究北极航道的变化,分析其通航的可能性。
通过SSMI的1991~2017的长时间序列北极海冰产品,分析20年间北极海冰的整体以及局部的变化,讨论这些改变对北极航线和冰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机会。可以看出,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北极航道的商业价值正在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