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冠生:当谈营养的时候,我在谈什么?

作者: 马冠生

来源: 果壳网

发布日期: 2017-11-07

本文介绍了马冠生教授从科研转向科普的经历,强调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并探讨了科研与科普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党委共同指导下,首都互联网协会媒介融合专业委员会联合果壳网共同推出“我在科普·十九大时光”专栏,组织一批科普界一线实践者,以自身经历和体会,展示科普战线上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砥砺奋进的发展状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强调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互联网+科普”并非互联网和传统科普模式的简单组合,而是互联网与新时期科普规律加成后的创新升级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科普行业进步的一个标志,体现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更广阔的容纳度和更前沿的敏感性,更是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重要精神的生动体现。

马冠生,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从轻视科普到以科普为己任,从排斥媒体到与媒体建立亲密伙伴关系。

十几年前的我应该属于一个“标准”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那时的我,徜徉在科研的海洋中,申请科研经费、负责国内外的科研项目,带领团队在学生营养、儿童肥胖、饮食行为、营养与健康等领域攻难克艰,把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推上了一个高峰;发表百余篇中英文科研论文,认为用更多的学术成果就可以改善国人营养状况贡献一份力量。那时的我对媒体、对科普是有些偏见的:认为媒体都是忽悠,科普都是不科学的,……。

因此,媒体联系我开展科普活动,基本上都被我拒之门外。

然而,我国科普领域的乱象让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和认识。伪养生营养专家不断出现,“健康专家”林光常一句“牛奶不能喝”使得不少人不敢再喝牛奶,一些奶企倒闭;“食疗大师”张悟本一句“绿豆治百病、茄子吸油”,导致无数民众对绿豆、茄子趋之若鹜,而且还扰乱了市场的稳定。从表面上看,营养健康信息的传播就是健康信息的传播。

但实际上,营养健康信息的传播不单单是信息的传播。科学、正确的营养信息,可以发挥促进健康的作用;反之,就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一方面,会扰乱人们健康营养的正确理念,另一方面,会影响食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甚至还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只是靠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获得的科研奖项等,并不能改变这些乱象,这不禁让我进入了反思。

我反观内省,深深感到正是专业人士的缺乏从事科普的动力、看轻科普的作用、在科普方面的缺位造成了这种混乱的局面。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是应尽的职责。科普是将科学研究的结果转化为居民能听的懂、用得到的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尽管目前我国现有的业绩评估体系中,只是看重承担了多少科研课题、申请到多少科研经费、获得了多少科研奖励及发表了多少科研论文,科普工作并不包括在其中。但是,科普工作应该是公卫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营养研究不能只在象牙塔中进行,必须落地、为促进百姓健康服务。

说实话,从科研到科普的转换、跨界,并不是一件易如反掌、得心应手的事情。心动不如行动。

于是,在魏世平编辑的鼓励和支持下,我首先在《北京青年报》开设“马博士谈营养”专栏。在我们共同营造下,专栏从不定时发稿,形成了1-2周一篇的常规发稿,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影响了的栏目。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回头看看时,这个专栏可以说开创了营养学专业人员在都市类报纸科普营养的先河。正是通过“马博士谈营养”这个专栏,成千上万的居民学到了营养健康知识,同时也认识了我。

也正是《北京青年报》提供的这个平台,搭建的专家和居民沟通交流的桥梁,让象牙塔里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居民能读得懂、用得着的常识,实现了营养落地、服务百姓的初旨。

也正是在“马博士谈营养”专栏的激励和支持下,我又开辟了马博士谈营养的博客、微博,到后来的微信“马上营养”,搜狐、腾讯、今日头条等各大互联网上的专栏,……。

2012年我获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授予的“科学传播年度人物”奖,人民日报健康时报社颁发的“健康中国2012·十大年度人物奖”,2015年获得“十大科学传播人”称号……。现在说起来开展科普似乎是轻车驾熟。其实,在进入科普的起步阶段,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投身与科普的人才会有体会。每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刚开始做科普时,业余时间差不多全都用来做写科普文章、加好友、点赞、留言,……。

从研究室走向餐桌,从严谨的科学研究走向日常的油盐酱醋茶。我要面对的不仅是角色的变化,还有文字、语言的转变。让居民看的得、用得上的知识,需要下苦功夫。通过多年的积累,我的科普文章中少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多了生动鲜明的故事;少了读之乏味的数据,多了应时应景的例子—二十四节气的饮食建议,春分说韭菜,小寒吃羊肉,大雪谈食藕,冬至讲饺子,……,节令之所至,言必随之。

科研和科普是相辅相成的。

科普和科研之间不是对立的、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科普可以把科研的最新成果传播出去,让更多老百姓获益;科研可以从科普中找寻选题,开展调查研究,为解决居民关心的话题和困惑提供答案,可以转变成我们用实验数据解答的课题。科普本身就是一种创作、一种科学、一种研究,……。

只有业内的专业知识并不能把科普做好,如何抓住热点事件,如何将其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如何利用新技术、自媒体把营养知识传播开去,这些都是学问。

开展科普是科研人员的一种社会责任。开展科普工作,首先,要坚守,要有责任感,把健康传播作为一个事业来做。第二,要落地,接地气。要把生涩难懂的科学研究结果转换成贴近百姓生活、能听懂的知识。第三,时效性。

及时的反应非常重要,一旦发现有一个话题有误导的话,一定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四,尊重,包括健康传播者之间、专家和媒体之间,专家和受众之间的相互尊重。健康传播同行之间有不同观点,应平心静气地进行沟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科学的数据进行讨论,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态度一味否认。有些受众,只要看见专家,不论对否,一概否认,进行攻击,甚至漫骂。我们要传播的健康科学的知识,不是无知和无礼!最后,是合作、团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健康传播需要多方面、多领域的合作,一个人哪怕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个钉。合作包括团队内部的合作,也包括跟媒体之间的合作,团结力量大。

美好生活,健康是基础。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民营养健康问题,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健康中国、美好生活是党、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健康科普工作者应该在实现健康中国、美好生活中,加强科普工作的开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UUID: b34b09c7-0f7c-4844-ac9c-dc412bdcfaf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7/2017-11-07_马冠生:当谈营养的时候,我在谈什么?.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