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一月的冬至习俗

作者: 魏申申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7-11-07

农历十一月的冬至是中国人民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通过吃饺子、羊肉汤、赤豆饭等食物来庆祝,同时也有数九九、描画九九消寒图等习俗,以迎接春天的到来。

农历十一月,几乎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月份了。古人有“十冬腊月”的说法,“冬”就是“冬月”,也就是十一月。十一月又称“中冬”、“仲冬”,因为它在冬天的三个月份里排行老二。

农历十一月的冬天非常静谧,因为冰和雪,冻结了大地上原本流畅的水分,也覆盖了万物的语言。在这个月份里,有一个中国人民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冬至。今年的冬至在公历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冬月)初五。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过了冬至,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长了。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过冬都很讲究——从冬至那天起,就琢磨着各种方法来取暖,尤其是在“吃”上。俗话说“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意思就是说在最冷的月份里,要吃好喝足,蓄积力气,等到来年开春劳作起来才有劲儿。谚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每年冬至这天,不管有钱没钱,饺子都是必备的节日饭。因为饺子的形状像耳朵,所以老一辈人认为在冬至夜吃了饺子,冬天就不会冻耳朵了。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就有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现在山东一些地区仍然流行着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暖过寒冬。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一起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之后,就是“冷在三九”的开始,数九寒冬从十一月开始,一直要持续近百天,才会迎来温暖的春天,所以十一月又被称为“雪月”、“日冻”、“风寒”。“一九二九不出手”,说的就是在最冷的十一月,大家待在屋内,把袖笼起,手都不敢拿出来。这个时候大家都呆在家闲的没事儿做,于是民间开始流行描画“九九消寒图”。

唐代的冬天,人们会用到宝砚炉(类似香炉),把砚台放在炉上,砚台就不结冰,方便研墨书写;还有辟寒香(国外进贡的宝物),在室内焚烧,虽然外面天寒地冻,但屋里不冷,不用穿那么厚。有钱人家里还会用狐裘虎皮等动物毛皮制成衣服、被褥、坐垫等护暖。文人墨客在书房焚暖香,满室如春,享受寻梅烹雪的雅趣。

冬至是一个物候的分水岭,过了冬至,尽管还在寒冬,但白昼渐长,阳气回升,万物就开始有了滋长的苗头。正因为如此,人们也把农历十一月叫作“辜月”,意思是吐故纳新。而在这个月份里,雅称葭草的芦苇吐出新绿,所以十一月又有了“葭月”的小名。在十一月,万物在严冬中都蓄积着力量,准备来年待发,因此也把十一月叫做“畅月”,代指它的充实和饱满。

UUID: f9876174-e373-4aa4-8868-3bf7cb1194f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11-07_冬天真无聊来涂张消寒图呀?.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