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推荐的5本书,将带你探索人类自身与心智的起源、在宇宙与城市中看到科学与艺术的碰撞,并且告诉你如何提升影响力。
《太空美术简史》
作者:罗恩·米勒
译者:朱宁雁 / 白哈斯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未读图书
在《星际穿越》中,卡冈图雅大黑洞的出现把电影带入了一个阶段性高潮,闪亮的吸积盘和弯环式的巨型结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观影体验。
可以说,这一段影像,是当代太空艺术的巅峰之作,把太空美学推向了极致。但是,太空美学的起源却夹杂着大量艺术创作家们的想象,能够缓步走向今天,其间经历了大量的辉煌与坎坷,卡西尼成像团队的负责人波尔科说,她更愿意把太空艺术看作连接艺术和科学的纽带。而这个纽带如何从最初的简笔画走向现在精细的呈现,需要通过一位一生都致力于这个领域的人来讲述。罗恩·米勒可能就是最佳的选择了,他的这部简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人类的基因》
作者:亚当·卢瑟福
译者:严匡正 / 庄晨晨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当我们把“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放在人类起源和演化上,就构建起了古人类学。以前,科学家能用到的工具和技能非常有限,对比研究化石和骨骼的形态特点就是最重要的一项。科学家在这个基础上,已经区分出了不同的人种,把人类起源的地点放在了非洲广阔的草原上。现在,基因技术的介入,让我们可以从全新的角度去解读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要知道,每一个人身上的遗传物质中,都记录了人类这个物种的传奇经历,觅食、生死、战争、环境变迁还有延续后代的策略,这些对生存至关重要的信息都以一定的方式印刻在了基因中。解读基因中隐藏的秘密,可以进一步还原“我们从哪里来”的历史。
《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
作者:顾凡及
出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之所以称为“三磅宇宙”,是因为人的大脑大约有3磅(1.35千克)重。
然而就是这个被颅骨精心保护的器官,给无数科学家留下了难以破解的难题。人的记忆储存在哪,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心智是怎么出现的,单个脑细胞和连成网络的脑细胞在功能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剧烈的变化,以至于体现出了智能……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站在物质的角度上思考,但又不得不向难以琢磨的“精神”和“心智”的方向延伸。
科学家小心翼翼地逐步向前拓展,当回过头来仔细梳理他们的工作,并把这些成果集中在一起时,我们或许会发现,一些困住人们很久的难题已经开始出现松动。此时,新的假说和新的计划,马上就要发起下一轮的冲刺了。
《先发影响力》
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
译者:闾佳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动物可能会因为看到某种颜色的羽毛而变得具有攻击性,或者听到某种叫声就对自己的天敌呵护有加。
先别笑话它们,这种愚蠢可笑的机械反应在人类身上也有。递给我们热咖啡的人,我们会觉得他更热情;饭店送出免费糖果,顾客的评价会更积极;一个名字难度的人,更不容易得到领导的认可。本书作者西奥迪尼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认为,当某一个触发特征出现时,我们会不假思索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就好像每个人身上有控制行动的开关,一旦开关被触碰,我们就会不知不觉改变自己的行为。
本书汇集了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规范、顺从与说服领域的前沿成果,提出了影响力背后的9大武器,让你在品读有趣的人类心理现象的同时,帮助你学会如何轻松影响他人,也让你懂得怎样才能够不被别人“套路”。
《香港方物志》
作者:叶灵凤
绘画:余婉霖
出版:商务印书馆
林立的高楼、繁忙的主干道、拥挤的人潮,这是香港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这里好像天然与自然的乐趣无缘。
但是,直到现在,香港还尽力保留着大片湿地和未经开垦的丛林。我们或许可以借助这本书,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观察香港式的生活。在这些短小却又不失有趣的文章集中,作者把香港的花鸟鱼虫和当地的风俗兼揉在了一起,以自然观察和博物的角度记录了它们是如何嵌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你会看见后海湾成群的鹭鸶,半山腰上隐秘可见的箭猪,院落里细小的铁线蛇,还有江边长着血盆大口的鳄鱼们。
当然有时还会出现四月的花香和渔家小院中飘出的咸鱼味混杂在一起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