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派对中的小怪物们

作者: 韩枭扬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7-11-01

本文回顾了万圣节派对中的各种小怪物,包括哥布林、食人魔、兽人和科学怪人,介绍了它们的起源、特征和在现代文化中的表现。

昨天是大家可劲装神弄鬼的万圣夜,睡醒之后我们来回顾一下昨天的派对盛况:设计同学实在看不下去昨天我给编辑们设计的造型,连夜重新给博物君制作了万圣节装扮,从左至右分别是:黄腹角雉、大熊猫、川金丝猴、藏原羚和小熊猫。绘图:西西。除了僵尸、木乃伊、狼人、吸血鬼这些爆款角色,派对上还有不少你叫不上名字的“小怪”。它们是游戏、电影里常见的龙套,有的源于古老传说,有的则是近世的新鲜产物。

即使现代科学已经让无神论变得普及,但没人能拦得住大家驰骋想象,创造一些虽不科学、却很有趣的神怪传说。所以即便我们是本科普杂志,我们也喜欢聊神怪,点举报也没用。下面说点鬼话,给大家介绍下万圣小怪:哥布林。哥布林(Goblin)可以说是电子游戏中最常见的一种低级小怪了:这些形容猥琐的小家伙,总是大量出现在新手村周围,用血肉之躯铺垫新人们的升级之路。尽管它们级别低下,但要论起历史,却是相当悠久。

早在中世纪,有关哥布林的传说就在欧洲民间广为流传。在拉丁语中,哥布林曾经专指游荡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的一种恶魔,英国公元8世纪的史诗《贝奥武夫》,则说它们是《圣经》中恶徒该隐的后代。此外,在荷兰、爱沙尼亚等地,也都流传着关于它们的故事。总之,哥布林通常是矮小、丑陋、邪恶、贪婪的低等鬼怪,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世界,个体战斗力不强,但会成群结队出来捣乱作恶——跟我国神话中的“魑魅魍魉”颇有几分神似。

如果你想使用哥布林的变装,最好身形瘦小,穿上暗绿色的连体衣,戴上丑陋的面具和红色美瞳,再加一对尖耳朵。还可以像英格兰、苏格兰传说里那样,戴一顶“人血染成”的红帽子。现在,“哥布林”也像“魑魅魍魉”一样,基本变成了小鬼怪的代名词,流行于世界各地。食人魔。在英国史诗《贝奥武夫》中,该隐的后代除了哥布林之外,还有食人魔(Ogre)。这两类怪物在野蛮和丑陋程度上颇为相似,但体型和生活习性就差得很远了。

顾名思义,食人魔是吃人的。它们的名字起源于意大利中部,本来是指当地以人肉为食的神明,后来渐渐就成了怪物。如果要扮演食人魔,你得有个特别魁梧的身体,因为食人魔通常体型巨大,最小号的都远超正常人类体格,头和嘴也都大得不成比例,因而有“巨魔”“巨怪”之称。它们也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典范,虽然凶残,却不像哥布林那样狡猾,只会在进食本能的驱使下到处游荡找猎物。兽人。

与哥布林和食人魔相比,兽人的流行,至今才不过半个多世纪。这主要是拜作家托尔金和他的人气小说《魔戒》所赐。“兽人”(Orc)之名最早来自古罗马神话中的冥国神明(Orcus)。这个名字很早就流传于欧洲几个国家,但当时只能翻译成恶魔或怪物,并不具备“兽”的特性。在中世纪英国、意大利等地的传说中,这类怪物才开始有了一些野兽的特征。

最终,托尔金在写小说时,用到了这种怪物,并细化了它们的设定:形态类人,皮肤却是棕、灰之类暗淡的颜色,呲着獠牙,面孔酷似扭曲的猪、猴,性格野蛮,是富有攻击性的邪恶物种。托尔金的这些描写,塑造了现代意义上的兽人。这个全新的怪物种族,因《魔戒》而风靡全球,被各类作品反复借用,俨然成了一个权威设定。科学怪人。如果说兽人还有一点“宗谱”可以追溯,那么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就完完全全是新时代的产物了。

1818年,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的科幻小说《科学怪人》问世。该书出版后毁誉参半,但在争议中却逐渐积攒起了人气,并反复再版。而小说的故事,正是围绕科学怪人展开的。在小说中,疯狂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找到了给物体注入生命的办法。为此,他从坟地精选上好尸块,仔细拼成人形,并成功为其注入了生命——科学怪人就此诞生。在小说中,科学怪人始终没有名字,只是被他的创造者蔑称为怪物、坏蛋、恶魔等等。

然而结果却是,人们将弗兰肯斯坦自己的名字,与他创造的怪物绑定,直接将两者等同起来了。科学怪人的形象,在最初的小说中并未明确说明。不过,1931年该小说电影版问世,科学怪人以满身缝合线的丑陋巨人形象出现,颈部还拧着惹眼的大螺丝钉。这拉风的造型让观众一见钟情,从此以后,无论是对小说的再创造,还是以科学怪人为原型的衍生角色,都层出不穷。

毫无历史渊源的科学怪人,逐渐也成了一代现象级的怪物,在万圣派对上甚至可以跟僵尸、狼人分庭抗礼了。

UUID: eba04235-88f5-48c0-a5ac-ae506277bc8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11-01_你到底什么鬼?!.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