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的“美丽”长久以来属于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在生物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风靡起来。研究表明,生物对于“美貌”的感知是天生的,甚至跨越种族和文化。换句话说,“颜狗”这件事情是与生俱来且不可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美是共通的。人类共享着一套审美标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吴亦凡,也觉得年轻时的小李子惊为天人。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这套标准存在,它并不是严格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我家男(女)友就是看起来比别人家的更好看!杨洋和陈伟霆的粉丝对最帅的标准也能撕出个吉尼斯纪录。抛开护短的小心思,有人解释说,这是主观上的审美差异。那么这种主观性差异又来源于何处,让某个人对你格外具有吸引力呢?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有趣的审美共性和主观差异。看看什么样的脸看过就惊艳了时光,什么样的人又是第二眼美人?见过的都说美:如何定义一张“美丽”的脸。日常使用的“美丽”一词往往包含价值评判,而在科学研究中它仅代表“面孔吸引力”,用来衡量受欢迎的面部特质。人在婴幼儿时期就可以感知美丽与否,所以人对美貌的倾向是天生的,小时候我们不就比较喜欢漂亮的幼儿园老师吗?
美丽的面孔可以激活与情绪调动和奖励相关的脑区,如眼窝前额皮质,前扣带回和伏隔核等,也就是说观看美丽面孔可以使人情绪愉悦甚至有受到奖励般的效果。核磁共振表明,与好看的人建立眼神接触时,奖励中枢腹侧纹状体会更兴奋,即快感更大;不能时则会相对失落。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每次撸完爱豆的美照和视频都会有一种满足感吧。
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美丽面孔令人愉悦的原因不全部但多数与生存和繁殖优势相关,譬如交配成功性高、收入潜力大或者长寿。而这些有吸引力的特质之于人类并不比抗倒伏性或者耐寒性之于小麦更高级。基于对面孔吸引力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如下五条比较重要的“审美法则”。
对称性:对称的脸比不对称的脸更加有吸引力。这一点在欧洲,日本和中国的被试者身上均得到验证。一些科学家认为,对称性的吸引力来源于它所反映的基因发育稳定性。
平均性:研究证实,平均后的面部,不论种族所属,都看起来比较有吸引力。平均后的面部反映了这样一些特征。比如对于女性来说,较为受异性欢迎的女性化特征为大眼睛,高颧骨,厚嘴唇,细眉毛,小巧的鼻子和下巴。
皮肤质地:科学家们在寻找“平均脸”的过程中发现,皮肤质地由于计算多图平均值而掩盖了色斑、痘印,达到类似美颜APP的磨皮效果,并不能真正反映大众肤质。不过单独的实验也表明,皮肤质地对面部吸引力有显著影响。
两性异型:男女的面孔受睾丸素和雌激素的影响会呈现出天然的区别。比如,男性睾丸素水平与面部宽度相关。这些面部特征即为两性异型,也同时是第二性征的一部分。这些面部区别使得面孔吸引力,对于异性恋男女人群来说,标准不尽相同。
表情:表情和对称性、平均性等一样,能够传达重要的面部信息。不同性在于,它似乎不通过显示基因优良来增强吸引力,而是直接刺激大脑的奖励中枢。实验表明,积极的目光接触会调动对方大脑中的奖励系统,且直视比侧视更为有效。
情人眼里出西施:那些不完美却更美丽的脸。诸多研究指出,“审美法则”里的对称性和平均性是最为关键的。平均性对于面孔的吸引力在统计学上极为显著,因此平均面部特征有助于靠拢美丽。但是美丽太过复杂,有部分不能为平均性所解释。平均的脸比较美却还远远达不到最美。
大美人们的面孔往往高于平均脸的颜值水平。美丽面孔的独特性同样是我们欣赏的内容。独特性审美标准比较多样,根据来源我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源于面孔主人本身的面孔独特性,另一方面来源于欣赏面孔的客体所具备的种族、文化或认知经验的独特性。
对于第一类独特性,就观察而言,更加美丽的面孔在某些具有吸引力的面部特征上是区别于平均值的,比如更大的眼睛,更厚的嘴唇或者更小巧的下巴。而针对第二类独特性,有人可能会讲,“我欣赏不来外国美女的美”。但是一个出生在国外的亚裔可能更能欣赏Angelina Jolie的风情。
人类对于面孔的识别方式具有异于其它任何事物的特殊性。不同于识别房子车子时的线条与色块组合,我们可以通过毫秒级别的“整体识别”对人脸进行身份与表情判断,之后才是五官的“局别识别”。为此,人类甚至进化出了一个特定的脑区:双侧颞叶的下部的梭状回面孔区。
当我们对面孔进行整体识别的时候,“面孔模板分析”假说认为这并不是一个从无到有勾勒的过程,而是与现成的“面部模板”对照并记录差值的过程。正如在一张世界地图上,若以中国为基准点,我们可以判断俄罗斯和巴西哪个离它更远。当进行面部识别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涌现一个“面部模板”作为中心参照物,它往往是我们经验记忆中面孔的平均。
面孔地图还可以解释“异族效应”。我们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白人演员或者黑人球星长得差不多?这是因为,我们见到过的其他族裔的面孔较少,靠经验获得的中心面孔模板模糊不清,故而区别辨认起来更费力。
面孔地图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适后效应”。为什么看久了的脸似乎更加顺眼?不止是男(女)友,朋友、家人也似乎比陌生人更加好看。这是由于,熟人在你面前的长期曝光。而我们的中心面孔模板受后天经验习得的影响,增加了熟人面孔特征在中心面孔模板中的权重,因而更加靠近个体心中的平均脸水平,所以不仅辨认起来更加省力,而且更顺眼。
看脸的人常被大家略带贬义地称作“颜狗”,以貌取人也常被我们所批判。但实际上,“看脸”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一种本能。从神经学和心理学探究人类对于美貌的感观也是一次对“美丽迷思”进行祛魅的过程。追求美丽是我们的本能,但同时,我们也不禁思考,有些“美丽”是否是被社会规则和消费主义构建出来的?
除此之外,审美具有超越性。美始于生理,却绝不止于生理。对于面孔之外的幽默感、同情心、正义感等人格特质,抑或是与传统男女特征有异的性别气质,保持开放、包容的欣赏心态,正是超越生理本能进行多维度审美的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