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你可能已经被全国科普日的相关新闻刷了屏。没错,2017年全国科普日主体活动在9月16日至22日陆续开展,北京科学嘉年华、破除愚昧专题片展映、全国科普日特别节目等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活动为公众提供一场科学技术的饕餮盛宴。
“科普活动好有趣!好想参加!可是我要加班/孩子上兴趣班/老公不在家,去不了怎么办?!” 没关系,尽管每年全国科普日的主题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培养公民科学兴趣、促进公众参与科学、加强公众与科学工作者的交流等,所以只要能达到上述效果,每天都可以是科普日啊!
俗话说“有心千里可飞渡,无心咫尺是天涯”,更何况我们身边就有大量或高端大气上档次,或简洁精练有内涵的科普场馆——科学博物馆呢!今天,就让大院er带你来一趟博物馆奇妙之旅吧。
科学博物馆通常指,自然博物馆、科学与技术博物馆、科学史博物馆、科学中心等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的博物馆,以及交通、航天、矿冶、地质、医学等专业博物馆。据《世界博物馆2015》(Museum of the World 2015)统计,当今共有约55000座博物馆,其中8000座可以划归为科学博物馆。
提到科学博物馆,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学生时代在老师带领下的参观经历、与父母朋友一起游览的难忘记忆、自然博物馆里书目繁多的标本、中国科技馆内多种多样的互动展品、近几年兴起的博物学热潮及其与科学博物馆紧密的内在联系……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科学博物馆似乎是身边随处可见、唾手可得的巨大宝箱,是居家旅行、课外学习、朋友约会甚至是打发时间之必备。正因如此,当前科学博物馆具有强大的观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对科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你以为博物馆就单单是你看到的样子吗?NO, NO, NO!博物馆的前世今生也可谓历史悠久、跌宕起伏。博物馆“名不符实”,不关注“物”?!一 见文生义,博物馆和藏品通常被联系在一起:在很多人心中,博物馆就是众多藏品的储藏室和展示室,藏品越多越稀有,博物馆的地位就越高。
再结合个人的参观经历,博物馆似乎有了一些既定的形象。于是,电影中的博物馆是这样的:(电影《博物馆奇妙夜》场景)常见的博物馆有这样的:(德意志博物馆内景)还有这样的:(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内景)然而,博物馆萌芽之初与藏品并无太大联系。
博物馆(Museum)和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机构缪塞昂(Mouseion)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缪塞昂也因此被一些学者视为博物馆的前身。
公元前290年左右,在亚历山大里亚港口托勒密·索托(Poltemy I Soter)建立了集研究室、图书馆、交流大厅、动植物园于一身的机构,供学者在其中交流、研究。除此以外,还专门为古希腊传说中主管文化艺术的女神缪斯(Muses)建立了神庙,其中收藏有一些文化珍品。
然而,这些收藏往往是象征性的,崇拜、纪念的作用远大于藏品本身。简单说,尽管缪塞昂和缪斯神庙看上去和博物馆的拼写很相似,其内涵却千差万别:前者更像是学术机构,各行业的专家、大牛汇聚在此,共同为知识搜索、研究与传播而工作,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等学者都曾经在此工作;后者则是以收藏、展示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场所。
哦!原来博物馆曾经是一个学者社群,“院士专属,闲人勿进”!(Mouseion想象图) 博物馆不是你想进,想进就能进!二 缪塞昂是逐渐发展成今天我们熟悉的博物馆了吗?很可惜,NO!公元一世纪起,缪塞昂几次蒙受战火,最终于公元三世纪末彻底被毁。
此后,博物馆及类似的机构并没有很大的发展,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博物馆才迎来了真正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使古典学问受到关注,学者致力于寻求能够记载古希腊、罗马时期信息的资料与实物,于是收藏古物之风蔚然兴起。古典文献、艺术品、奇珍异宝等均成为收藏对象,专门用于储藏、展示藏品的珍宝柜(curiosity cabinet)应运而生。
当时的收藏者仍旧集中在贵族、学者等上层阶级,藏品的种类及数量往往取决于收藏者的个人兴趣和财力。于是,尽管最初的珍宝柜兼具学术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是私人展示自己财力及社会地位的手段。作为私人收藏的珍宝柜,尽管内容多样、信息丰富,但却采用的是“邀请制”,普通公众是无缘一见的:只有收藏者邀请的客人才能近距离参观这些藏品。
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博物馆具有了其最根本的基础——藏品,却是私人的、不开放的,距其成为真正意义上开放的、具有科普功能的科学博物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简单说,精英的藏品,不是你想看就能看的。
(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珍宝柜的插图) 博物馆成为科学技术的朋友圈三 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文化运动解放了人类的思想,第一次科技革命又带来了科学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人类开始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并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近代科学技术诞生之初,公众为之感到新奇与惊叹:火车在与马匹的赛跑中轻易获胜、初代珍妮纺纱机的效率就是传统纺纱机的8倍之多……科学技术似乎是超然又伟大的,因而一方面,人们希望展示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来歌颂人类的伟大;另一方面,为发展生产力,相较于人力和自然力而言,更加高效的科学技术亟需被普及、推广。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拥有科技类藏品的博物馆——巴黎工艺博物馆在1794年建立,随后类似的博物馆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快速发展。
可以说,法国大革命及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类博物馆是现代科学体系建立、新技术发展的产物,博物馆不再作为精英及贵族阶层特权的象征,而是作为教育公民、传播科学技术的工具而存在,其展示内容大多为当地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英雄式的科学人物、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等等。
可以说,科学博物馆一度是科学技术的荣誉厅,参观者在里面赞美科学、学科学、爱科学。如果说科学技术有微信,那么博物馆就是它的朋友圈:更新状态为求赞。从天上到人间:科学技术与科学博物馆的共同转变四 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科技点亮生活”是曾经社会的主旋律的话,那么节能环保、绿色生活、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等理念则渗入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也反映出人类科学观的转变:科学技术不再是只给人类带来希望、发展与财富等恩泽的“上帝”,也有可能是带来伤害与毁灭的“魔鬼”。科学技术经历了一个从天上到人间的转变过程:从高高在上、公众不可触碰的神圣存在,到和世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普通存在。
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科学博物馆不再单纯地强调科学的正面影响与内在价值,而是开始将人类放在聚焦的中心:人类如何学习科学、如何利用科学、如何正确地理解科学都成为博物馆的关注点。除了展览外,更加多样的手段开始在科学博物馆中出现:互动展品、科学实验展示、球幕影院等。
新形式的科学博物馆即科学中心,更加注重互动性、趣味性、参与性与启发性。观众不再简单地接收科学知识、了解科技应用,而是被鼓励亲自动手参与科学研究、被启发关于科学的辩证思考。至此,博物馆也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从天上到人间的转变: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贵族收藏室,而是面向公众的、致力于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的公共机构。
公众在科学博物馆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科学博物馆才呈现出今天这样开放、多元的可爱面貌,真可谓是寓教于乐、劳逸结合的绝佳场所。乘着2017年全国科普日的东风,大量有趣的科普活动将在各个科学博物馆开展,找时间一起去博物馆里体验一下自己的“博物馆奇妙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