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人》一书在2002年刚一出版就备受瞩目,这本书以危言耸听的语调提出了人们面临的不孕不育风险。不论是学术界还是大众传媒,近年来有关人类生育困难的报道不绝于耳,《纽约客》杂志更曾在封面赫然写下“生育慌”这个耸人听闻的词语。目前,由于遗传、环境和疾病等因素,的确有10%到15%的夫妇无法在自然条件下受孕,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这种无法抚育后代的痛苦。
科学的进步为这些不能正常生育的父母们带来了福音。1978年7月25日,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标志着辅助生育技术开始造福人类。迄今为止,已经有500万名孩子因为这项技术来到世界。在今天的中国,辅助生育技术发展迅速,从2007年到2012年,全国年均增加50个辅助生殖中心;2012-2016年间,全国年均增加20个辅助生殖中心。
大量出现的试管婴儿案例为科学家分析辅助生育技术是否会对人类生育模式造成影响提供了依据。过去几年,南京医科大学的熊芳、凌秀凤、陈莉和同事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辅助生育技术对单胎及多胎生的婴儿性别比例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报告》上。
这项研究或许会为未来的研究带来启示,因为已有报道暗示,不同受精方式以及胚胎移植时机,甚至是父亲在接受辅助生育技术期间的体重指数等因素,都会对后代的性别比例产生影响。
南京医科大学的几位科学家分析了2001年至2015年间,5832对夫妇在南京、无锡和常州的3家生殖医学中心诞下的7410名试管婴儿,这些婴儿中包括单胎婴儿4254个和多胎产婴儿3156个。他们发现,男婴在所有婴儿中所占比例为52.66%,与自然受孕的预期性别比一致。但按照不同因素细分之后,科学家可以发现父母的年龄、受精方式、胚胎移植时期、单产还是多胎产等都会对婴儿性别比产生显著影响。
这些研究问题的产生与辅助生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最初的辅助生育技术是体外受精,操作方法是采集母体的卵细胞,和来自父亲的精子共同进行体外培养,在完成受精后,再将早期胚胎移植回母亲子宫,并结合激素促进胚胎正常着床进而发育为胎儿。这种技术有效解决了由于母亲输卵管异常等因素引起的不孕症。1992年,比利时医生又开发出了单精子胞浆注射技术。
这种技术允许医务人员在显微镜下将来自父亲的单个精子直接注射入来自母亲的卵细胞从而实现受孕。新技术解决很多传统辅助生育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因男性精子数量稀少或畸形而引起不育的夫妇也有了拥有后代的机会。
无论采用哪种技术,都必须将胚胎移植回母体子宫并使之着床。按照胚胎被移植回母体时的发育程度,胚胎移植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采卵后第三天——即胚胎发育至卵裂期时完成移植;另一类则是在采卵后第五天,胚胎发育至囊胚期时完成移植。科学家自然好奇,不同的操作会对胚胎性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南京医科大学的几位科学家发现,与自然受孕相似,父亲年龄上升会导致女婴诞生的比例显著升高,这一点在父亲超过32岁之后表现得尤其显著。另外,采用辅助生育技术之后,单产婴儿中男婴的比例较高(53.97%),多胎产婴儿中的男婴比例相对较低(50.89%),这一结果在采用单精子胞浆注射受精的群体中表现尤其明显,利用这种技术后,单胎产中男婴为59.84%,而多胎产中男婴仅占42.45%。
不同胚胎移植时期对婴儿出生性别比也会造成显著影响:卵裂期完成移植的胚胎中有51.12%是男婴,囊胚期完成移植的胚胎中则有57.89%的可能会是男婴。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雄性胚胎生长较快,雌性胚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又容易发生X染色体失活等问题,这些都导致胚囊期移植诞生的女婴数量较少。
另外,之前有科学家提出,备孕期父亲越胖,诞下男婴的可能性更高,但是在此研究中,科学家并没有发现试管婴儿的性别比例和父母的体重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当然,就像几位科学家指出的那样,在某些社会,成人对儿子或者女儿的偏爱也有可能对婴儿性别产生影响。这也许是更多人不愿看到的结局:这些生命如此美好,诞生又相当不易,为什么成人一定要因为个人偏好扼杀这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