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里的好多海鲜大家在餐桌上都认识,其中有一位更是常客,它就是墨鱼。墨鱼,土名也。聂璜丝毫不掩饰他对这个名字的鄙视。的确,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墨鱼都是不正规的民间俗称,它的正式名称是乌贼,属于头足纲,乌贼目。为什么叫乌贼呢?《尔雅翼》、《南越志》等古籍中有一种解释:乌贼会浮在水面装死,吸引爱吃尸体的乌鸦来啄食。乌鸦刚一落,乌贼就会用须子抱住乌鸦,拖入水中食之。
于是人们就称这种动物为偷乌鸦的贼,简称乌贼。这解释离谱的简直让人喷墨。这故事过于离谱,就连《尔雅翼》的作者都觉得似无是理也。其实再查查史料就会发现,是先有乌贼一名,后人再编了个偷袭乌鸦的故事附会上去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重新找寻乌贼一名的来历了。其实乌字很好理解,乌贼会喷墨汁嘛。那贼字又从何而来呢?
翻开中国的第一本字典——汉代的《说文解字》,你会发现,乌贼是写作乌鰂的,也就是说,这个动物最早是叫乌鰂,后来由于古音里鰂和贼同音,才慢慢被写成了乌贼。提到乌贼(墨鱼),就一定有人,总会有人提到鱿鱼、章鱼,并且总也分不清这三位。简单来说,章鱼只有八条触手(腕足),头后面的身体滚圆,没有骨质的鞘;乌贼和枪乌贼(章鱼)则有十条触手,身体细长,内部有骨质的鞘。乌贼嘴边有十条须子,八条较短,两条特别长。
关于这八条短须,《海错图》有描述:绕唇肉带八小条,似足非足,似髯非髯,并有细孔,能吸粘诸物。看似是足,但足怎么会长在头上?看似胡子,可胡子怎么是肉质的?现代科学干脆单给这些须子起了个名字:腕,省去纠缠。另外两根特长的须子,则叫触腕。它们有什么特殊用处吗?
聂璜想起《南越志》里讲过,乌贼遇风浪,便会用它的须子下碇,碇就是拴船的石头,下碇就是把船拴在岸边的石头上,或者把拴着缆绳的石头扔进海里让船停住,类似抛锚。聂璜一看,乌贼的这两根长须很像缆绳啊,是否就是下碇用的呢?他询问渔人,得到回复:风浪大的时候,乌贼确实会用须子黏在石头上,保持稳定。如果你在海底看到这般姿态的乌贼,那是它们在交配。图中这二位是虎斑乌贼,是中国南海最常见的乌贼之一。
乌贼真有这种行为吗?实际上,遇到大浪时,它一般会潜到深水躲避,用不着抱着石头。可万一它来不及下潜,会不会就近抱住一块呢?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两根特长的触腕,主要功能不是用来抱石,而是捕猎。乌贼看到小猎物后,会突然射出触腕,抓住后拖回嘴边,其他的八条腕再一起帮忙,将猎物控制住。
《海错图》中国的乌贼嘴在乌贼旁边,聂璜还画了一个鹦鹉嘴一样的东西,旁有注释:此墨鱼之嘴,坚黑如鸟啄,缩于须内不可见。这就是乌贼的嘴,更准确地说,是角质颚。这角质颚看上去和鸟嘴极像,古人据此又开始联想了,说乌贼是由一种叫鸔(音补)乌的水鸟变成的。据说这种鸟后背绿色,腹翅紫白色,似雁而较大。有人考证为凤头麦鸡,但凤头麦鸡明明比雁小啊……不管了,反正是某种鸟。
传说鸔乌入水就化为乌贼,乌贼嘴和鸟嘴这么像就是证明嘛。但是聂璜有疑问了。他可是亲眼见过乌贼的卵和刚孵化的小乌贼,还画下了它的样子,在旁注明:小墨鱼,名墨斗。如果乌贼是鸟变的,那就不该有卵啊。而且渔民告诉聂璜,乌贼三四月来近海产卵,五六月小乌贼孵化,和大乌贼一起回到远海,秋冬就捞不到了,全程都没有鸔乌出镜。所以聂璜觉得鸔乌化乌贼的说法不太可信。当然不可信了。
乌贼嘴是为了咬住光滑的鱼、嚼碎坚硬的虾蟹才长成这样的,和鸟嘴相似只是巧合。墨斗本是古代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里面能装墨。小乌贼和墨斗大小相似,肚内又都有墨,所以用墨斗来称呼它。《海错图》里的海螵蛸在乌贼嘴旁,聂璜又画了个白色水滴状物体,注曰:此墨鱼背骨,即海螵蛸是也。这块背骨埋在乌贼后背的肉里,科学名字是内壳。在远古时代,乌贼的祖先有海螺一样的外壳,只露出脑袋。
但是背着外壳,实在行动不便,所以壳慢慢缩小,演化到乌贼这里,已经变成水滴状,藏在体内,不承担保护身体的功能了。但是内壳也不是完全没用。首先,它能支撑身体,保持身体形状。第二,它有无数微小的气室,乌贼向气室里充水排水,就能上浮和下沉。乌贼科有三个属,根据内壳的形状就能区分它们。从左到右:无针乌贼属 乌贼属 异针乌贼属拿起一块内壳观察,你会发现上面有年轮一样的生长纹。乌贼刚孵化时,大概有10层生长纹。
随着乌贼长大,内壳也一层一层地长,每长一层,就叠加一层小气室。热带的乌贼一天长一层纹,温带的乌贼几天长一层,很有规律。数数生长纹,就能估算乌贼的年龄。在显微镜下,乌贼内壳一层一层的气室结构清晰可见。乌贼死后尸体分解,只剩内壳。别看壳挺厚,但充满气室,非常轻,正如《海错图》所说:背骨轻浮……往往浮出海上。浮在海面的内壳,常被冲上沙滩。去海边玩时,很容易就能捡到一块。
看上去光洁坚硬,用指甲轻轻一划,竟是一道印,质地相当疏松。中医里,把乌贼内壳称为海螵蛸或乌贼骨,如果你家养着鹦鹉或仓鼠,可以去药铺买一块海螵蛸,放在笼子里让它们啃,既能磨牙磨喙,又能补钙。乌贼最招牌的本领当然是喷墨了。《海错图》说乌贼腹藏墨烟,遇大鱼及网罟则喷墨以自匿。确实如此,乌贼体内有个墨囊,一旦遇到危险,就喷出墨汁,在水下形成一团黑雾,挡住敌人视线,趁机逃走。
被捞进网里后,乌贼还会徒劳地喷墨,试图迷惑网这个天敌,但是没用了。聂璜说,这就是为什么墨鱼在水身白,及入网而售于市则体常黑矣。当时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乌贼的墨喷出去后,还能再吸回体内。聂璜认为有道理,因为乌贼微躯,怀墨有限,苟能吐不能收,安得几许松烟为大海做墨池乎?其实他也不想想,乌贼喷墨是为了掩护自己逃走,如果喷完了再呆在原地吸回去,那还有什么意义?
乌贼的墨汁是源源不断产生的,喷完了过段时间,墨囊又会装满墨,不用替它操心。说了半天墨汁墨汁,其实乌贼的墨和写字的墨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写字的墨,主要成分是碳,它非常稳定,所以写出的字几千年都不褪色。而乌贼墨由黑色素、氨基酸、黏液组成,非常容易变质。《尔雅翼》记载,心术不正的人会偷偷用乌贼墨来写契约,一年后,墨迹就会分解消失,只剩白纸,这时就可以赖账不还钱了。
这么纯天然的墨,却不能写字,聂璜遗憾地为此写了首《墨鱼赞》:一肚好墨,真大国香。可惜无用,送海龙王。不能写字 但可以吃啊聂璜认为,新鲜的乌贼吃下去性寒,不宜人,最好腌成干。墨鱼干被吴人称为螟蜅(音明府),吃起来味如鳆鱼。鳆鱼就是鲍鱼,那可是相当好吃了。中国人经常选用日本无针乌贼(曾用名曼氏无针乌贼)来制作墨鱼干,叫无针,是因为这种乌贼的内壳末端缺少一个骨针。
它身体末端有个腺孔,活着时总流出褐色分泌物,所以俗名臭屁股、疴血乌贼。成年的日本无针乌贼肉比较硬,不适合鲜食,还是晒成干比较好。如今很多餐厅都能吃到酸辣乌鱼蛋汤。金乌贼、虎斑乌贼、拟目乌贼也是中国海域常见的种类,它们较多用来鲜食。沿海菜市场水槽里游动的活乌贼,通常就是这三种。切条炒炒,或者打碎做成墨鱼丸、墨鱼滑吧。
如果买到雌乌贼,还能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乌鱼蛋汤,而喝过它的人很多都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吃的是什么呢?乌鱼蛋其实就是雌乌贼的缠卵腺。和大个儿乌贼相比,幼年乌贼——墨鱼仔更受欢迎。它体壁薄,口感更嫩。酱烧、涮锅、炒韭菜,甚至冒菜,轻松胜任各种烹饪。日本人吃乌贼,刺身是永远少不了的选项。把外皮扒掉,里面的白肉切花刀,略过一下热水,做成握寿司。
不过很多日本人觉得,做成一夜干(腌制风干一晚上)似乎更好吃点。乌贼的墨囊别扔,里面的墨汁也能吃!虽然有点毒(用来麻痹天敌),但做熟了就没毒了。山东人把它和进面里,包成漆黑的墨鱼饺子,反而看了食欲大开。意大利人也用它和面,做成黑色的墨鱼汁面,同理还有墨鱼汁饭。
再提供一个菜谱:把白萝卜丝和碎乌贼肉调调味,加入乌贼墨汁快炒出锅,全家的筷子伸向这盘黑糊糊的菜,翻着眼珠咂摸咂摸,再互相看看对方的大黑嘴,餐桌顿时热闹了起来。说了这么多,我也吃完了一盘子墨鱼汁饭,从我拍的美食图片中你们应该可以感受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