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去了别的教育系统变成高端人才

作者: 邸利会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7-09-11

李凯教授在接受《知识分子》专访时,就基础研究、技术发展规律、人才培养、创业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强调了原创性研究的重要性,鼓励年轻科学家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且与自身才能匹配的研究方向。同时,他也讨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以及教育系统和科研环境对高端人才培养的影响。

9月9日下午,未来科学大奖举行新闻发布会,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凯也出现在了现场。谈到首次设立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作为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的李凯笑称,设置这个奖项表明未来大奖已经走在了诺贝尔奖前面。

“设置这个奖项的意义十分重大,可以鼓励数学界和计算界的年轻科学家,做原创性的,经历时间考验的工作,从而走在世界的前列。”李凯说道。新闻发布会后,他在接受《知识分子》专访时,还就基础研究,技术发展规律,人才培养,创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Q: 你和李飞飞教授是如何接受来做科学委员会委员的?

A: 我是(去年)第一批的委员,飞飞是今年进来的。我当时接受的主要原因是觉得中国一直没有这个量级的公益组织支持且民间赞助的(科学奖),面对原创性、有高影响力、经过时间考验的工作。如果有这个奖来鼓励年轻一代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会推动整个社会(不光是中国)的发展。我想,飞飞和我的想法也类似。

Q: 这个奖是偏计算机还是数学?

A: 我们的意向是这两个领域能轮流进行,但最主要还是找最好的候选人。假如明年数学的候选人比计算机科学好很多,可能还会颁给数学,我们希望都照顾到,但最主要还是看质量。

Q: 因为只是遴选大中华区的学者,会不会出现候选人不够的情况?A: 因为被提名的信息我们要保密50年,到时候我也不在了,也就是我根本就不可能讲出来。另外,计算机和数学加在一起,大中华地区还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所以不用担心。

我也理解大家的担心,中国做很多事情都是跟在别人后面做的,尤其是计算机的产品,但我对这个领域还是有些了解的,还是有很多没有得到曝光的工作,在学术界有影响,但不反映到产品上,其实是值得得奖的。原创性,在国际领域里有影响力,也经过了时间考验,这种工作是有的。

Q: 我们现在的手机,笔记本都是基于冯·诺伊曼的架构,但也有研究者在做神经形态芯片,要颠覆这个体系结构?

A: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人都在讨论怎么颠覆冯·诺伊曼的体系结构,已经过去40多年了,其间有很多不同的想法。现在还用他的想法是有道理的,这就得从技术上的细节来说了。但总的来说,有些人他想到的东西有长期的效应,而有一些就是较短期的效应。

Q: 现在人工智能这么火,包括国家层面都有出台规划,计算机的学生是不是应该选择热门领域?

A: 人工智能显然会对以后有很大的影响。这一波涌来,可能受到了几个例子的影响,最主要的例子就是AlphaGo。但是所有这些发展比较热的东西,都是需要很多很多年的积累才做到现在的样子。回到你的问题,我鼓励年轻人不要跟着社会的哪一个热门来考虑方向,而是要寻找一个题目自己内心真的是非常感兴趣,而且和自己的天分,能力相匹配的。因为有时候你可能对于某件事情非常感兴趣,但你的才能不在那。

Q: 目前AI的高端人才比较缺乏,现在中国工业界都去高校,包括去国外的高校挖人,为什么?

A: 其实不仅计算机,很多别的领域都有这个问题,高端人才在哪,从哪找?但其实这是一个教育系统改革的问题。因为人才是通过教育系统产生的,经过教育系统后,人才还需要有做科研的经验,那就牵扯到怎样的科研环境才能促使高端人才出现。

Q: 施一公老师不赞成鼓励科学家创业,而另外有老师又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尤其是计算机科学比较重视技术转化?A: 我觉得这个是因人而异的,可能没有一个最好的答案。一公,我非常高兴他这次得奖,以前他也在普林斯顿。他是做比较基础的研究,和产品距离较远。如果做的研究和产品距离不是很远,如果能做出颠覆性的产品,那我觉得是对社会,对工业界做了很大的贡献。

所以,要根据你做什么,个人的兴趣是什么,有没有能力做公司,能否找到合适的人一起做等等,来决定。做基础科研的话,不断的做,也能影响到很多别的工作,到最后就会影响到产品。

Q: 现在的人工智能,包括芯片,框架,应用,数据,大公司有很多优势,也做了很多,小公司的机会在哪?A: 所有的大公司都是从小公司做起的,我认为主要的颠覆性的工作都是小公司做的,尤其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内,成为了一个普遍规律。

如果科研环境好,就会出现一批很好的人才。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人才有想法,有能力,就能产生新的办法来做新的产品,包括AI的产品,把老的颠覆掉。大的公司如果自己被颠覆掉的时候,内部会有很多的问题。如果你看1997年出版的哈佛大学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写的The Innovator's Dilemma这本书,举的例子都是产品被小公司颠覆。

Q: 人工智能似乎无处不在,哪些工作是可以不被代替的,是不是以后完全自动化了,甚至连我们写稿子都完全被代替了?A: 我觉得距离这个还是很远的。首先我们的能力要强很多,才能做出来和我们竞争的机器。之前,其实有好多工作,人已经不如人工智能了,比如汽车的生产线上已经是机器人。我们也觉得挺好,不一定要去生产线。所以,人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人一定会找出办法来对待和控制(人工智能)。

因为做有些事会有危险,比如网络传输银行账户信息,防诈骗就是一个问题。技术都有负面的,那就要想办法来控制。人们现在听说AlphaGo可以赢世界冠军了,那是不是以后(人工智能)可以赢所有的世界冠军?(如果做到这点)是不是能赢得未来科学大奖?

UUID: b637fccd-b924-4eca-9ab5-abc1f6bc095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09-11_专访李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去了别的教育系统变成高端人才.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