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识纵纹腹小鸮之前,我脑子里只有猫头鹰这一泛称。直到第一次在初春看见它,猫头鹰的世界才在我眼里具体起来。冰雪未褪的土路上,干黄的杂草在车辙两旁密密如团,我坐在车辆后座,眼睛低低慢慢扫过,突然,一个咯噔,杂草堆里有好鸟!它一动不动地窝在地上,胖乎乎的身子,眼亮黄,瞳仁乌黑,大眼睛随着我们的移动变换着焦距,可不是猫头鹰么?地上踩着小田鼠,小嘴吃得血红,哪怕看见了我们,也依然坚守美餐——真是吃货啊。
翻开图鉴一看,是的,猫头鹰家族中被称为“小猫头鹰”的就是它,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在1769年某自然杂志的1月刊中,由Scopoli命名并做了定种描述,模式标本采自斯洛文尼亚的Carniolia(现在的克拉尼Krain)。纵纹腹小鸮的分布图。图片:reddit.com
它有超强的适应能力纵纹腹小鸮广布于欧亚大陆,还被引入了新西兰。适合它的栖息地类型很多,除了森林,它几乎可以在在全域完美展现自己的适应力,比如开阔郊野、山谷焦岩、稀树牧场甚至农田谷仓,从海平面一直到开阔的山区。在喜马拉雅区域,它的分布甚至高达海拔3000~4600米。
纵纹腹小鸮的超强适应力也得益于自身广泛的猎食食谱。它能吃昆虫、小个儿的两爬(蛇和蛙)、小兽、小鸟等等。它最常见的捕食方式如其他猛禽一样,从高处突袭,但也经常会在地面上蹦蹦跳跳地搜寻猎物,有时也会不吝功夫地追逐一番,吃不完的就藏在洞穴中。
多在树洞中筑巢繁衍纵纹腹小鸮是定居个体。年轻的成鸟会四处游荡,并在距自己出生地200~600公里处定居,但亚成个体的平均扩散距离仅为50公里。别看纵纹腹小鸮的个体娇小,它们也并不是吃素的。在家域范围内,它们会大声鸣叫或主动攻击入侵者,以守卫自己的领地。
对于数量仍然十分可观的纵纹腹小鸮来说,它们在IUCN的濒危评级中是LC(Least Concern,低危),在我国是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但来自栖息地和盗猎的威胁正在为它的未来蒙上一层迷雾。在栖息地方面,荒地、废墟、土墙、村庄、老树正在一批批消失,现代化建设造成了它们栖息地的流失;而来自盗猎的威胁则更为具象:每年迁徙季节张网捕鸟时,它总是落网的“常客”。张网捕鸟的行为,威胁着不止纵纹腹小鸮这一种鸟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