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作为饭桌上特别常见的蔬菜,已经在我国生存了2000年左右。然而,在前1800多年,我们的老祖先一直没明白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茄科“科长”不是瓜。翻翻古籍可以看到,茄子常被称作“茄瓜”、“矮瓜”、“昆仑瓜”,可见古人误以为它是一种瓜。作为地三鲜其中“一鲜”,茄子其实是茄科的“科长”,和西红柿、还有地三鲜里另外“两鲜”——土豆辣椒是一家子,跟葫芦科的西瓜冬瓜大南瓜离得远着呢。
茄子,学名Solanum melongena, 食用部位为果实,球形或长椭圆形,外皮紫色或紫红色,产自全国各地。茄子虽然是中国“老住户”,但它并不是土著。有人说茄子源于东南亚,有的说源于非洲。比较经典的说法是来自印度,从印度传往西亚,又从西亚传入中国。茄子刚来我国时,常被称为“伽”,有研究者认为这和波斯语茄子“baadangaan”、阿拉伯语茄子“baadanjaan”的发音有关。
后来,就俗称茄子了。
茄子还有个玛丽苏的别名,叫“落苏”。据陆游老师说,是因为五代时吴越王有个儿子是瘸子,因为“瘸子”和“茄子”发音相似,所以“茄子”这俩字就被封杀了,大家只能另给它起了个“落苏”的名字。故事虽然听着不大靠谱,不过直到今天,吴越上海一带仍然管茄子叫落苏。
其实,茄子的种类实在太丰富多彩了,堪称植物界的“巴巴爸爸”——长相随心所欲,高矮胖瘦黑白美丑说变就变。其实最早传到中国的茄子又小又易苦,不好吃还一身刺。《齐民要术》记载茄子“大小如弹丸,中生食,味如小豆角”,完全没得到百姓的好评,只有成都地区有吃茄子的古老记载。
然而,聪明善良会种地的中国人不会放过任何一种能吃的东西。不就是又小又苦又刺多吗?我们来人工选育!然后经过上千年的选育,茄子变样了——有黄的、紫的、白的、青的、橙色的、银色的。形状上,也有圆茄子、长茄子、卵形茄子、线茄子等各种样子。
茄子花样多,口感也各不相同。但所有茄子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味道像一张白纸——没啥味儿。好在,茄子非常善于“吸收”。有过炸茄子经验的人就知道,无论多少油,都不够茄子吸的。对于调料的味道,茄子也是来者不拒。
东北名菜地三鲜就体现了这一点——三种食材基本都没味儿,全靠佐料调和。其实,地三鲜吃的不是味道,而是口感。茄子要过热油,让外层迅速脱水,达到外焦里嫩的口感。除了能吸附佐料的灵魂,茄子还能吸附其他主料的灵魂。比如茄盒,两片茄子中间加上调好味的肉馅,裹上浆糊一炸,肉味就和茄子的清香合而为一了。
当然,说到茄子,就不能不说《红楼梦》里的大菜——茄鲞。王熙凤老姐姐轻描淡写地把做法一说——“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吓得刘姥姥直吐舌头,阶级仇恨都差点上来。
今天教你做一道北京孩子幼时的下饭冠军——京味烧茄子。
原料:茄子、大蒜、黄酱、酱油、陈醋、葱、姜、盐、砂糖。步骤:1. 茄子切滚刀块并拉口子,晾8~10小时。2. 锅中油烧至六成热,茄子下入锅中炸至萎缩,捞出控油备用。3. 蒜剥皮后切成蒜末,葱姜切碎。4. 锅中放少许底油,葱姜炝锅,再倒入适量黄酱,翻炒至酱完全散开。5. 倒入炸好的茄子,放适量酱油、砂糖、盐及一半蒜末。6. 待茄子再次萎缩时,关火放入剩余蒜末,淋少量陈醋,加盖焖1分钟拌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