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降低子痫前期早产风险 | 北医三院乔杰评论 NEJM 研究 知识分子 2017-08-26 以下文章来源于 NEJM 医学前沿 ,作者赵扬玉,乔杰 编者按: 编者按: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17 年 8 月 17 日发表论著《阿司匹林和安慰剂在早产先兆子痫高危妊娠中的比较研究》(Aspirin versus Placebo in Pregnancies at High Risk for Preterm Preeclampsia),《NEJM 医学前沿》 8 月 25 日在其 app 和官网发表该文的中译全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教授和赵扬玉教授受邀撰写述评,解读此项临床研究。《知识分子》获授权转载。
关于阿司匹林的历史还需追溯至 3500 多年前,古代民间普遍将柳树皮作为治疗疾病的偏方。1763 年,英国牧师 Edward Stone 首次报道利用柳树皮成功治愈疟疾引起了世界轰动,从此,科学家们开始对柳树皮中的成分进行研究。
从水杨苷(1828 年)到水杨酸的发现(1838 年),再到乙酰水杨酸的应用(1852 年),最终,名为“阿司匹林”的成品药于 1897 年问世,由此开启了它经久不衰的辉煌历史 [1]。
2017 年 8 月 17 日(2017 年 6 月 28 日在线发表),英国国王学院医院的 Kypros Nicolaides 教授与其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了关于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早产结局的研究结果,是阿司匹林老药新用的又一成功例证 [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子痫前期作为其主要病种,影响了全世界约 2%-8% 的孕妇,中国近年来报道的子痫前期发病率也为 2%-6% 不等 [3]。子痫前期每年能够导致约 5-7 万的孕产妇死亡,是导致医源性早产的最主要原因 [3]。相较于子痫前期足月产,子痫前期早产会导致更多的母体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并发症 [4]。
对现代产科学而言,主要的挑战在于早期发现具有高度子痫前期早产风险的孕妇,同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 [5]。
Nicolaides 团队设计了一项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在来自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希腊和以色列的 13 个研究中心内,对所有进行产检的孕妇进行子痫前期早产的风险筛查,其使用的筛查方法是一类综合多种因素进行推算的数学算法 [2]。
最后,研究纳入了 1,776 名具有子痫前期早产高风险的单胎妊娠孕妇,并将其随机分成 2 组,在妊娠 11 周~14 周至妊娠 36 周期间分别服用 150 mg/d 阿司匹林(798 人)和相应的安慰剂(822 人)。主要结局为因子痫前期导致的妊娠 37 周前的分娩,即子痫前期早产。
研究结果发现,阿司匹林组中,子痫前期早产的发生率为 1.6%(13/798),显著低于安慰剂组(4.3%,35/822)(AOR=0.38;95% CI,0.20-0.74;P=0.004)。在不同的亚组间,阿司匹林均能够降低子痫前期早产发生的风险(分组依据为子痫前期早产的预期风险、孕产史,以及研究中心)。
阿司匹林在妇产科学领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关于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抗磷脂综合征、自发流产、早产、胎儿宫内窘迫和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的功效分析和学术研究的报道更是层出不穷 [13]。在 1979 年,Crandon 和 Isherwood 就在 Lancet 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的预防作用 [14],由此引起了人们对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关注。
随着近 40 年的研究,人们对于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的预防作用大体上已逐步达成了共识,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在内已将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预防高危孕妇的子痫前期写入了指南。
需要注意的是,该研究对试验对象的选择、疾病筛查的时点、阿司匹林的治疗周数和服用剂量等均有严格的限定。因此,产科医生在将此研究结果进行临床转化时,需要注意各项限定指标,合理使用阿司匹林,防范副作用及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