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刊物之辩,有何解决之道?

作者: 陈铁喜、宁笔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7-08-25

近期,关于中英文刊物的讨论引发了热烈讨论,特别是关于科研评价体系和期刊语言的选择问题。文章提出了通过调整评价体系来带动中文期刊的建议,并讨论了中英文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文章还提出了通过译文方式将精华论文引入中文环境的建议,以平衡国际交流和中文科技信息的需求。

近期,“主编们激辩:论文发在中文杂志是自信还是狭隘民族主义?”一文引发《知识分子》读者热烈讨论。有不少读者在后台留言,有2000多名读者参与了我们发起的小调查,其中有55%的投票读者认为“办好中文科技期刊和文化自信没有关系”,认为“二者有关系”的占39%,大多数读者(72%)认为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关键是“改变科研评价体系”。

还有读者专门向我们投稿发表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选登一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陈铁喜的来稿。陈教授从科研工作者撰写和阅读学术文章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另外,我们还获授权转发科睿唯安业务总监宁笔在科学网个人博客上撰写的《中国办好英文期刊也有助于增强自信》一文。

过度强调中文期刊不符合学术交流现实

撰文|陈铁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认真拜读过《知识分子》刊登的“主编们激辩:论文发在中文杂志是自信还是狭隘民族主义?”一文之后,想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表达一下观点,我个人中英文刊物都看也都投稿过。

对于办好中国期刊,我双手赞成。但是,如果不惜动用行政力量调整评价手段来过度强调中文期刊,有些矫枉过正,这不符合学术交流的基本事实。下面本文仅仅针对语言问题,即只讨论学术期刊的中英文问题。

学术活动语言中英文并行不悖

其实在中国学者的学术活动中,中英文并行使用是并行不悖的。除了与期刊打交道之外(投稿、文献阅读、审稿以及一些编辑活动),还有教学、各类报告、总结、基金申请、学术交流等等。这些活动中,中文的使用极其广泛。这种情况在非英语母语国家也是一样。因此,整体上讲,在中国学者的学术活动中,中文仍然是占有主体地位,并未出现什么所谓“战略危机”。

即使是期刊领域,例如Cell Research等这类明星期刊,以及科研人员心中分量很重的“两刊”,即《科学通报》(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与《中国科学》(SCIENCE CHINA),都十分成功,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期刊。所以,中文是中国科研工作者学术活动中的主体语言,并没有因为英语作为论文主要交流语言而改变。

从评价体系看期刊语言

从社会现实角度,完美的评价体系并不存在,只是在不断完善。现在的考核指标(论文和项目等)的确有其漏洞所在,“灌水”现象时常发生。但是有个费效比的问题,管理的过度细化就意味着管理成本的失控,在很多方面都是如此。学者本身也会权衡利弊,并非各个都在钻空子。研究者会尽可能兼顾高质量论文与评价标准,因为一味灌水的人并不会得到学术界赏识(虽然在单位绩效方面获利较多),这点是有共识的。

同行的评价会更看中高水平工作。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如何,同行还是基本能够看清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在评价体系中引入更多或者加强中文期刊的比重,实在看不出能从任何程度上缓解当前评价体系问题的可能性。那么,纯粹为了提高中文期刊稿源而这样做,岂不是顾此失彼?况且,期刊管理水平与作者投稿与阅读意愿是相互促进的。

我所在领域有个现实的例子,两个明星期刊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和Global Change Biology,分别简称GBC和GCB,若干年前影响力差不多。近年来,由于期刊管理不善,审稿过程无比拖沓,GBC已经被GCB远远抛在了后面,即使GBC是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这种大组织的主打期刊也无济于事。

之前,我与AGU编审团队当面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也坦承GBC影响力下滑是管理造成的。

评价体系更像是一种追认。评价体系会引导投稿不假,但是更本质上讲,更是因为期刊办得好了,以其作为参考才更具有可操作性,这才纳入评价体系。而且,评价体系也是不断演化和修正的。

从这一点来说,如果通过调整评价体系来带动中文期刊,这样是不是逻辑弄反了,请三思。

从如何读文献看期刊语言

文献阅读是科研的基础,每个研究生在初期大多都会被导师扔到文献堆里读几个月,建立基本的知识背景体系。而在研究过程中,文献阅读也是每个科研人员的常规活动。由于文献可以说是海量,阅读文献也是要掌握一定技巧的。很多人分享过文献阅读技巧,其中对我个人影响力较大的是蒲慕明先生2006年在上海神经所的讲话,其中有过非常系统的总结。

除了一些同行必读的经典文献,文献阅读更大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读当下的文献。

同期文献量太大,不同作者也会围绕当下尚未解决问题发表很多具有争议性的结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科研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采取一定的文献阅读策略,例如:选择少数几个重要期刊浏览,这样既节约精力,又能基本上就不错过领域内的重要问题。同时,关于自己的具体研究问题,可以通过关键词的形式进行广泛搜索,包括使用CNKI,Google Scholar或者ISI Web of Knowledge。

我的导师曾经教我一个他使用的方法,他先在ISI上圈定一系列期刊,大概有几十种,然后每月通过关键词搜索的形式浏览这些期刊中和他研究相关的内容。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关注一些重要学术团队的工作进展,这也是紧跟学术前沿的很好方式。

不像过去期刊以纸质版为主的时代,获取并不容易。当前互联网时代,文献检索获取非常便利,科研人员的关注度更容易集中在一些影响力大的知名期刊。由此可见,期刊竞争读者是相当残酷的。

从科研工作者读文献的角度讲,期刊想赢得读者,就必须参与国际竞争,同台(英语)竞技,这是无法回避的。

从投稿看期刊语言

发表论文交与同行评议,这往往是科研活动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引用巴斯德一句话,“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其实,支持中国期刊的例子也很多,基本上国内科研人员都有在国内刊物发表文章的经历。典型的例子有Cell Research发表了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团队重要文章,引用应该有几千次了吧。包括施一公教授团队也在该刊发表重要成果。

英语作为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言,在诸多非英语国家也已经被普遍接受,包括德国与法国。德国人对于德语和法国人对于法语,都是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少部分人甚至明显排斥英语,但是英语还是作为论文通用语言被广泛接受。

这里重点讨论一下这个说法,“中文期刊并不影响学术成果的优先权,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文期刊对中国学者取得学术优先权不仅没有根本影响,而且有先天的有利条件。”

个人愚见,用历史上一些重大发现作为例子并不合适,包括屠呦呦有关青蒿素的文章。一方面,时代已经发生变化,全球信息获取更便利,检索访问更容易。另一方面,这种观点完全不适用于广大普通科研人员。打个比方,假如一个人发现了某种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法,别说中文期刊,就算写成一篇博客发在科学网上,也会迅速传遍世界。然而,对于广大普通科研工作者来讲,把自己主要的学术成果以英文形式发表是一种必然。

取得所在领域有重大发现的成果并不容易,有很多是常规的研究。

其论文的载体,包括刊物和语言,是进行同行交流,建立学术声誉的重要途径。

除非重大成果需要评奖的时候(如诺贝尔奖),组委会能够认真地寻根溯源。在通常情况下,做相关课题的科研人员很多,大家往往处于同期竞争状态。把研究成果发表在中文期刊势必难以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而且妨碍交流。所以说,“中文期刊并不影响学术成果的优先权”的说法对于普通科研人员,肯定是不适用的。

提高中文环境下科技信息的建议

其实,想办好中文学术期刊的编辑们的心情以及他们大声疾呼的道理,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从根本上来讲,这是希望让最新的、重要的科技成果保留在中文环境中。但是,通过过度强调、甚至通过行政干预评价体系的方式“强迫”作者,我想是不可取的。能不能换一种思路,通过译文的方式,高效而精准地将那些精华论文引入中文环境,此举既能保证科研工作者的论文参与以英文为主的广泛的国际同行交流,又能够保证我们在中文世界有完整的科技知识体系,做到两者平衡。

要知道,即使在同一个期刊上,不同论文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差异巨大,所以译其精华即可。我个人想到的具体做法包括:

1. 我国英文期刊的中文精选专刊

我国的英文期刊,可以定期选择本刊物高引用和编辑认定的重要文章,做成中译版专刊,方便研究生阅读以及媒体报道。

2. 高影响力综述论文中译专刊

综述文章信息量大、学术价值很高,可以精选门类的综述文献制作中译本专刊。

3. 高影响力论文中译专刊

例如,可以把每年我国影响力大的论文做中译专刊,同时也可以把国际上影响力大的相关论文做中译专刊。

综上所述,我想各位主编和学者们讨论这个话题的初衷与目的并没有本质差异。由于学术交流的频繁性与国际性,英语作为主流交流平台已经成为客观事实。我国学术期刊也要在这个平台上参与国际竞争,科研工作者的论文成果也需要这个平台去展示。同时,中文仍然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学术活动过程中的主要语言,并没有改变。

进一步加强中文环境中最新的、重要的科技成果,我建议通过推动精选译文的形式。这样既能保证高效、高质量中文内容,又与英文使用不冲突,望酌情考虑。

中国办好英文期刊也有助于增强自信

撰文|宁笔(科睿唯安业务总监)

最近,关于中国期刊的讨论很多。主动被动地,我不得不发表些意见建议。

整理一下我近期的观点,大致有:

1. 中国办好英文期刊也有助于增强自信。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和我们办好奥运会有助于增强自信一样一样的,用国际通行规则办好世界大事,挺好。如果我们能够办好世界杯(今生可以期待吗?)那就更好了,不过有点担心中国男足的表现,呵呵~~~但中国人在英文期刊的表现,一定比中国男足强吧?以中国目前的科研水平,应该不用担心的。

2. 不要将中国英文期刊和中国中文期刊对立起来。二者均是中国的,办好了,均有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

3. 中国已经办好了少量的英文期刊。比如Cell Research、Nano Research、Light、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这些期刊的成功经验各不相同,但均有一定的可复制性。

4. 中国有能力办好更多的英文期刊。中国现在可以办好G20,办好APEC,参与世界银行等大型国际组织的管理,一定也有能力办好更多的英文期刊。

5. 中国的英文期刊数量相对于中文期刊,太少。中国现在的中文学术期刊8000种肯定有;而英文呢?也就300种左右吧。很多学科,一种英文期刊都没有。

6. 中国的英文期刊数量,相对于日本等其他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也很少。以日本为例,其学术期刊总数在3000种以上,但英文期刊至少500种以上。

站在国家层面,其实类似于一个企业,需要产品组合,既需要面向全球科学共同体的英文期刊,也需要面向国内科研工作者的中文期刊,并不冲突的。

UUID: d8535ce7-cabb-4a36-941e-91dc4aa85c3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08-25_中英文刊物之辩,有何解决之道?.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9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