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中的历史与现实

作者: 孟凡萌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7-08-24

本文讨论了抗战剧中常见的历史错误,包括军服颜色、战壕形状、日军帽子后面的“屁帘儿”、日本军旗以及日本女兵的描述,指出了这些设定与真实历史的差异,并提醒观众不要将电视剧当作历史教材。

抗战剧是当今国产剧的一大主题,今年是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随便一个台都可能有抗战剧。但这些剧质量参差不齐,比如就有被吐槽多次的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雷人情节出现,不过这些你一看可能就知道不靠谱了。输入抗战剧,一下就出来300个结果。然而对于抗战剧里某些被广泛使用,被大家已经默认的设定,事实上和历史还是有差距的。不是吐槽电视剧,不是没有娱乐精神,而是告诉那些想用电视剧当历史教材的,赶紧醒醒。

在绝大多数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八路军都是灰色的军服,其实历史上八路军的军服远没那么统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中国工农红军和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分别被整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接受了国民政府发放的军服,早期八路军主要以土黄色为主,新四军以灰色为主。

随着八路军人数的不断壮大,各军区不得不根据各自的情况自行筹备军服,这就衍生出了五花八门的颜色:八路军总部和晋冀鲁豫军区穿灰色、陕甘宁边区有灰有蓝、晋察冀军区穿土黄色、山东军区夏天穿草绿色,冬天穿土黄色等,还有大量的游击队员根本装备不全或没有军服,穿的是农民装或缴获的日军大衣及各种混搭。

很多抗战剧的战壕都是又直又宽,如果战壕挖成这样,挡直射的子弹可能还勉强凑合,要是遇上炮弹手榴弹的攻击,可能用不了多一会儿里面的士兵就都完了。真实的战壕其实是折现形的,而且还挖得很窄,在战壕的侧壁上每隔不远还会挖出一个仅供一个人容身的小洞。

挖得窄可以降低炮弹手榴弹落入壕沟的概率,折线形不仅可以加大火力覆盖的角度,还能防止坍塌,并能减少炮弹手榴弹的横向杀伤力,如果遭到重炮的轰击,士兵还可以到侧壁的小洞中去躲避。

看过抗战剧的,肯定会对日军帽子后面的“屁帘儿”印象深刻。不管故事发生在什么省份什么季节,总会看到日军士兵的帽子后面耷拉着片破布,这东西都成了标志了。可能很多小伙伴儿心中都有一个疑问:这个帘子究竟是干嘛用的?

日军的战斗帽大名叫“略帽”,“屁帘儿”的大名叫“略帽垂布”。略帽垂布其实是日军在夏季或热带作战的野战装备,把四片布用铜夹子或金属钩固定在战斗帽上,用于吸汗和防止皮肤晒伤及蚊虫旱蚂蟥之类的叮咬,每片布之间的缝隙可以用来透气。

很多抗战剧都有一群日军打着军旗冲锋或行进的场景,但看似很正常一幕其实没这么简单。

旧日本军队的军旗分为两种,陆军旗和海军旗,二者的区别是陆军旗的太阳在正中间,海军旗的太阳在中心左偏。海军的军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所以如果影视剧演的是日本海军陆战队打着海军旗到处跑是没什么问题的,但陆军的旗子可就有很多说道了。日军陆军真正意义的军旗是指步兵联队旗或骑兵联队旗。

由于联队旗是由天皇亲自颁发的,所以旧日本军队对它们近乎变态地重视,不仅规定军旗在则联队的编制就在,军旗没了联队的编制也会被撤销。除了派一名少尉军官充当旗手,并设有一只军旗护卫队来专门保护它,还得24小时有人站岗守卫,站岗时还必须立正不能动。布做的旗子在战斗中很容易破损,军旗越破就说明该联队打的仗越多,这恰恰成了老资格部队的士兵向菜鸟部队嘚瑟的资本。

很多抗战剧都有日本女兵(大家喜欢称“女鬼子”)的角色出现,她们跟男性日军一样,穿着军装,很多还是军官。可实际上,二战时期的日本男女地位极不平等,军队只征招男性,根本不招女人。日军中确实有随军的女性医护人员、话务员存在,她们被称作“军属”。日军的“军属”跟我们所说的军人家属不是一回事,它是指军队的附属人员,这些人不仅没有军籍,甚至在军中的地位还比不上军犬、军马,就更不可能有军衔了。

UUID: 489fb2e0-1d97-45c2-a928-7db3aa0d160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08-24_抗战剧看归看当历史教材就是你太天真了.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