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你而存在的彩虹

作者: 二十八颗牙爱吃肉

发布日期: 2017-08-23

本文详细解释了彩虹的形成原理,包括光的折射、水滴的作用以及观察者的角度对彩虹形成的影响。同时,文章还回顾了历史上对彩虹理论的研究进展,从笛卡尔到麦克斯韦尔的电磁学说,以及现代对彩虹现象的数值解研究。

刚开始接受物理启蒙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彩虹的形成是因为光的折射。但你或许不知道每个人眼里的彩虹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没有你这个观察者,彩虹是无法形成的。彩虹是一个美丽的光学现象,但也许它的出现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频率,比如在德国每年大约出现10-20天,而英格兰中部每年大约有40-70天可以遇见彩虹。

最常见的是一条弯弯的七彩虹桥横跨天边,有时也会见到双道彩虹的出现,最亮的是主虹,主虹往上是第二道彩虹(霓),通常会比主虹要暗。主虹和霓之间的天空会比主虹下面的天空暗很多(亚历山大暗带)。在非常难得的天气条件下,更多道彩虹的出现也被记录过。甚至在实验室条件下,有人曾用氩离子镭射光束得到200道彩虹。

彩虹的成因可以从一个小水滴讲起。当阳光射入这个水滴时,反射光和透光无法形成彩虹。而经过水滴折射再放射出来的光才会组成彩虹。根据光的折射,42°和51°的反射光最为强烈而形成了我们看到的主虹和霓。在此之间的反射光很少,这也解释了亚历山大暗带的形成。单个水滴无法呈现整个彩虹。

当空气中有大量形状和密度较均匀的水滴时,在特定的角度这些水滴会向观察者发出较强的反射光,同一角度的水滴分布在一个假想的锥形上,而在观察者的眼中形成彩虹。如果观察者够高的话,锥形的下半部没有被地面遮挡,看到的彩虹便会是一个完整的圆形。所以每个人看到的彩虹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你的左眼和右眼看到的都不是同一条彩虹。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观察者的存在,也就不能形成对折射光线的选择,彩虹也就不能形成了。

最早,关于彩虹的理论是由笛卡尔提出的。笛卡尔理论是以经典物理中光路的传播为依据。根据牛顿的棱镜实验我们知道,日光是由一整个光谱组合而成,而不同颜色的光在水里的折射率不同,所以相应的笛卡尔角度也略有变化,因此彩虹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形成主虹的42°角也被称为笛卡尔角度。杨发现折射率的不同是因为不同颜色的波长不同,他进一步解释了多重彩虹的产生。

但杨的理论仍然是不完整的,至少在多重彩虹的位置上与实际观测存在着偏差。艾里摒弃了传统光路的思想而采用了“光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理论,更准确地预测了多重彩虹的位置。然而艾里的计算在更高层彩虹的位置及亮度上与现实产生了偏差。到了19世纪,麦克斯韦尔的电磁学说日渐成熟,结合光的散射,我们对彩虹有了新的认识。米氏散射描述了光与较大的球形粒子(直径大于光的波长)干涉的物理现象。

这种环境下,散射光的亮度与粒子半径的平方成正比。洛伦兹和米假设空气中的水滴是球形且直径大约在0.5mm,由此他们先后提出了被现在广泛接受的答案,他们把入射平面波分解成叠加的小波,每个小波进行单独的计算。依靠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洛伦兹-米氏解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被公布于众。

值得注意的是,米的数值解中显示多重彩虹中每个彩虹的亮度会有一定的波动。这种精度在自然观察中用人眼和数码相机是无法被察觉出的,只有在严谨的光学实验中才被证明。此后德拜在散射理论上进行了完善,结合了笛卡尔的理论与麦克斯韦尔电磁学,从而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数值解。洛伦兹和米的理论只适用于直径约0.05mm的球形水滴,但在现实中,水滴的大小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很多时候它们的直径甚至超过0.3mm。

并且越大的水滴,它的形状越会受到重力之类的影响。当水滴的平均直径较小,形状接近球形时,洛伦兹-米氏解可以和干扰理论结合而给出特定情况的数值解。但当水滴较大,形状不均匀时,很难得出特定的数值解。在这些情况下,彩虹的位置,颜色和亮度都会受影响。这也间接地反应了为什么彩虹的出现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常见。

UUID: 4e27981d-34a3-4b73-a815-d93479e7933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原理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08-23_因你而存在的彩虹.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