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高达1200万(2012年数据),仅2015年就有880万人因癌症而死亡。癌症亦是我国居民的主要疾病负担,2011年新增癌症病例高达337.2万。肿瘤转移被认为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大约90%的肿瘤患者死亡,因肿瘤转移造成。
最近,密歇根大学转移病理中心主任Arul Chinnaiyan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对500名肿瘤患者、共计22个组织器官的转移灶进行全外显子和转录组测序(简称MET500),与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目前最大的癌症基因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转移瘤与原发瘤在基因突变频率、肿瘤微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项研究可为今后肿瘤转移后的精准用药,提供建设性的指导作用。该项目也是首个有关肿瘤转移组织DNA和RNA深度测序的综合性队列研究,相关文章登上近期Nature杂志的封面。
所谓肿瘤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位置,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转运,在非原生部位的器官、组织继续生长,重新形成同样性质肿瘤的过程。肿瘤转移主要通过血液转移、淋巴管转移以及种植性转移来完成。有关肿瘤转移的前沿研究,去年Science曾出版一本特刊,详见《知识分子》此前的解读。
研究者发现,在人体常见的20种癌症中,肿瘤转移灶的基因突变比例比原发灶的突变比例普遍较高。
由此可见,如果仅参照TCGA中的数据进行指导用药,显然会出现部分患者无应答的情况。通过对肿瘤的致癌基因以及抑癌基因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长尾效应”(long tail effect),即在所有的肿瘤细胞从高频的基因突变到低频的基因突变呈现一个变化谱,逐渐递减。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通常人们只是关心那些高频的基因突变,对症下药,但是细胞中的低频突变,同样需要重视,或许它是产生肿瘤耐药的关键。
研究者发现,相比于肿瘤的原发灶,转移后的肿瘤组织异质性更强。通过对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RNA数据分析发现,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更强,肿瘤细胞代谢更加活跃。
“我们的结果展示了多维度分析的价值”,密歇根转化病理学中心主任Arul Chinnaiyan表示,“这项研究也强调了对转移性肿瘤进行活检的重视,由于肿瘤在不断地发展,我们需要对肿瘤的转移组织进行活检,从而及时提出治疗意见,而不是仅仅参照原发灶的数据。”当然对于很多肿瘤患者来说,要想取出其转移灶的组织细胞,也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