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望远镜争议之四:评审组长的回复与各方评论

作者: Anderson、林潮等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7-08-16

本文讨论了12米光学望远镜项目引起的争议,包括国际评审组长的回复、林潮的直白评论以及陈建生的最新回应。文章详细描述了评审过程和各方的立场,强调了评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并指出了当前设计在实践中的局限性。此外,林潮提出了关于天文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建议,而陈建生则解释了项目立项的过程和现状。

在12米光学望远镜引起国内天文学界巨大争议的同时,《知识分子》第一时间联系此前中科院天文大科学中心组织的国际评审的组长Johannes Andersen,请他回顾这次国际评审组的评审经过,以及对此次争议的评论。本周一,刚刚休假归来的他全面地回答了《知识分子》的提问。其言辞之间出离愤怒,跃然纸上。

同样对此事高度关注的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天文系教授、著名理论天体物理学家林潮也向《知识分子》表达了自己的直白意见。作为争议一方的中科院院士陈建生再度回应了梁明的相关说法。《知识分子》来文照登,继续保持对这一争议事件的关切。

我是一位哥本哈根大学退休的、74岁的天文学家。我从事天文观测研究(发表了超过400篇文章,引用率超过了13000)和仪器开发方面的工作。

从1986年开始,我13次拜访中国,我帮助做了很多事情,其中有LAMOST的探测器的建造完成。在甚大望远镜项目(Very Large Telescope project)期间,我在欧洲南方天文台(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ESO)科学和技术委员会担任了3年的主席。最后我领导了北欧光学望远镜(Nordic Optical Telescope,NOT)长达11年。

我的夫人、同时也是同事Birgitta Nordström博士,有相似的科学背景和对中国的了解,同时也具有大量的国际评审经验。这次,我们访问了所有的项目提案方,包括崔博士(她还参加了2013年在丽江举行的“我们”的70岁生日座谈会)。

选择独立的评审组成员(在最终的报告中有列出)是基于他们在现代大型望远镜的各个层面(包括光学系统,也包括了其他的影响到天文观察者看到的图像质量的许多方面)上的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声望。这之外的另外一个情况是,(评审组成员)没有一个人(尤其是涉及资金资助层面)与这个项目或任何竞争性的项目有关涉。

实际上,关于科学,技术和操作上有何优点的评审是在如下的基础上作出的:各个项目组所提交的报告,他们做的45分钟的报告,接下来的1小时的讨论。大科学中心并没有给我们施加任何的指示或者限制(否则,我们就辞职不干了!)而且评审组也没有要求收取任何费用。我们的报告由我起草,一次次的修改,直到文字和结论被所有成员同意并批准。

我希望这份报告,如我们一直敦促的,能尽快公开,让所有人都可读到(编者注:后来他注意到国际评审的报告已经可以在网上看到)。

当前之所以产生困惑部分是因为NIAOT的设计理论上会产生完美图像,然而实践上却因为其他的影响永远不可能达到。现代的望远镜的成像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不是望远镜的镜子的数量就能表示的。

林潮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天文系著名理论天体物理学家。我一直关注近期的讨论(12米望远镜技术选型),这些问题已超出了...(此处省略部分内容以符合段落要求)

UUID: a32f5589-de14-4a61-8a3a-037252649c9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08-16_大望远镜争议之四:评审组长Anderson的回复|林潮的直白评论与陈建生最新回应.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