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宇,国际学术界著名的华人社会学家,是北京大学“千人计划”讲座教授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和国际研究Bert G. Kerstetter '66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分层、统计方法、人口学、科学社会学和中国研究。主要著作有《分类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回归分析》《科学界的女性》《美国的科学在衰退吗?
》《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婚姻与同居》等。
我是一个社会学家,有幸能够在职业追求中坚持自己的兴趣。我77年考上大学,83年到美国,后来就开始做社会科学。我的兴趣很广,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学方法、社会分层、人口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等等。我的研究领域之一是科学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是一个很大的学科,大概有70年的历史。
成为科学家是怎样一种体验?虽然科学家的贡献很大,但是他毕竟是人,有人所有的素质:要吃、要穿、要承受经济方面的压力。很多科学家有自己的家庭,有工作、有烦恼、有自己的喜恶、有性格,也会有需要争名逐利的时候,会有嫉妒的心理。但是和普通人相比,他们有更高的眼光,去完成很多别人做不到、想不到、看不到的事。
我们要了解科学家,要先认同“科学家是人”这个基本假设。既然是人,他就有动机、理想和追求,他的追求是什么?他想问题的方式是什么?他与一般人不同的特征在哪儿?很多人认为科学家的特征是聪明,他们的确蛮聪明的,但是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聪明。聪明,对于成为科学家而言,不是必要因素,甚至不是充分因素。
那么,成为科学家的关键因素,不是聪明是什么?当你了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以后,你会明白中国文化是非常优秀的。在这里我要提到孔子。孔子强调:读书是后天的付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读书成为一个智者。也就是说,不管你家庭出身如何、不管你生下来是聪明或是愚钝,只要你很想做这个事情,比如你很想做科学家,你就有可能做科学家。
我认为有三点是成为科学家必备的非认知能力:一. 好奇。好奇非常重要,总是问为什么这样,不仅问,还不满足于别人给你的现有的“标准答案”。科学家的精神就是批评、就是怀疑,没有怀疑、没有批评就没有科学。二. 喜欢。有些科学家“傻傻的”,外面吵吵闹闹他也不管不问,很多人都去挣钱他也不想着要去挣钱。三. 坚持。不仅仅是科学家需要,创业也需要,体育也需要,政治也需要,任何行业的成功人士都需要。
7月30日,科学队长隆重上线了“科学队长小学版”——科学家给小学生的科学课,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个创举。首期由北京大学的刘颖老师讲生命科学,将来会有更多的科学家参与这项科学教育的普及事业。这些科学家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是我的体会。首先,大学老师给你讲述的科学知识是一个载体,是一种形式,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激发小孩对现象的好奇心。第二,你要喜欢学术和科学的内容,要喜欢这件事情,对它产生浓烈的兴趣。
第三,你会看到科学家也是平凡的人,他们也有很多困难要去克服。
以上是谢宇教授在7月31日“学而思品牌焕新发布会”上的演讲全文,经过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