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为啥呢?轻者伤手,重者中毒。即便是那些看起来萌萌哒的花朵,你要是真的下手去摘,结果很可能是“皮破血流”,甚至还有中毒的风险。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常见的三种刺头花,其中大蓝刺头(Echinops talassicus)更是毫无疑问的个中翘楚。
这是今天的主角大蓝刺头,可不是那些见必踩的菊科小黄花。特别提示:这是一篇看了会手疼的文。蓝刺头家族:独特的蓝菊花。夏末秋初,又到了菊花朵朵开的季节。在广袤的草原上,一朵朵菊花竞相绽放,一道道暖洋洋的日光直达花心,温暖、温润、舒爽而宁静。不过,这并不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菊花,我们要说的菊花是蓝色的。
温柔的蓝色,图为蓝刺头属的Echinops ruthenicus。在两万四千种菊科植物当中,蓝刺头属(Echinops)只是一个小家族,满打满算只有120种,在中国分布的只有17种。这些菊花并没有像平常的菊科植物那样长出一个个盘子状的花序,而是在花葶顶端,冒出了一个个蓝色圆球。当然,这些圆球并不是绒毛蕾丝质地的,而是扎手的。蓝刺头因此得名。
大蓝刺头(Echinops talassicus)的样子如此特殊,是因为它们不走寻常路。我们看到那些蓝色圆球其实是复头状花序,也就是说,大蓝刺头的脑袋——蓝色圆球是由很多个头状花序组成的,并且每个头状花序其实只有一朵小花而已。那些扎手的刺其实并不是它们的花朵,而是花朵外面的苞叶。这些苞叶集合起来,就让蓝刺头有了一个圆乎乎的代表特征。
不过说到草坡之上的刺儿头,除了今天日历的主角蓝刺头们外,绝对少不了日本续断(Dipsacus japonicus)和牛蒡(Arctium lappa)。日本续断:干啥不好,非要装菊花。乍看之下,日本续断跟菊花非常相像,看起来似乎还有一个毛绒绒的花序,伸手的欲望再次占了上风。结果只能是,“哎呀,这玩意儿竟然是扎手的”。没错,这就是日本续断的免打扰模式。
日本续断并非菊花家的成员,而是川续断科(Dipsacaceae)川续断属(Dipsacus)的成员。与大蓝刺头复头状花序不同,日本续断的花序是单一的头状花序,每一朵小花都包裹在一个小苞片之中,这些小薄片的顶端长着5~7毫米的喙尖,上面还长刺毛。贸然摸上去,很容易扎穿皮肤。日本续断的名字叫续断,自然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当然,送给分手的朋友是没有用的,续断的本意并不是再续前缘,而是接续断骨。
与日本续断同属的川续断(Dipsacus asper)被认为有医治跌打损伤的作用。但是,服用川续断有引起严重过敏的可能,所以,还是不要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了。
牛蒡:花朵和根茎两重天。日本续断像菊花,但有些菊花还真不像菊花,比如说满身都是刺的牛蒡(Arctium lappa)。牛蒡在开花之前并不是很容易辨认,表面粗糙的叶子只是杂草而已。但是,一旦开花,牛蒡的身份就显而易见了,就像是放大版的苍耳。但是在山上,我并不喜欢碰见这种植物,成熟的牛蒡花序一点都不萌,反而让人避之不及。于是,牛蒡就这么坐实了“恶实”这个身份。
虽然牛蒡的地上部分能惹出各种麻烦,但是埋藏在地下的肉质根却是美味一道,有些肉质根能长达一米以上,粗细大致与一元人民币硬币相当。《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牛蒡根的作用,可“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 “久服轻身耐老”,因而牛蒡又有大力子之名。听听就好,不用当真。今天,中国人很少吃牛蒡,倒是我们的邻邦日本对牛蒡青睐有加,仿佛牛蒡就是个日本原产的植物,但事情并非如此。把牛蒡从野菜变成蔬菜,那还是中国人的功劳。
在公元920年左右,遣唐使把栽培牛蒡带回了日本。很快,牛蒡就成为日本民众喜好的重要蔬菜,从凉拌菜到炖汤,从天妇罗到牛蒡茶,一日三餐都有可能与牛蒡搭上干系。
秋天一到,这些长着刺脑袋的花朵就会争相出现的在草坡之上。但是,亲密接触的事情还是忍忍吧,还是那句话,路边的野花不要(随便)采。就让刺头们自由自在的盛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