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鸟头面具的“瘟疫医生”很恐怖?那可是当年的“白大褂”!

作者: 性感的小脚脖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7-08-09

本文探讨了医生白大褂的历史起源及其在现代医疗中的象征意义和实际作用。文章从古代医生的着装开始,讲述了白大褂如何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而成为现代医疗的标志,并讨论了白大褂在不同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其近年来的争议。

一提起医生,我们心中最先闪入的一定是某个手持手术刀、身穿白大褂的形象。病人在医院,最为放心和信任的人也一定是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在美国,几乎所有医学院的新生,在执业前都能获得本校师长赠送的一套白大褂,以示作为医师的神圣与责任。医生职业已经与白大褂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可这样的绑定从哪里来?

在过去,医生穿什么?在现代医疗出现以前,医生还不知道白大褂为何物。严格来说,那时候他们还没有统一的着装,而以穿戴便服居多。比如,欧洲中世纪的医护人员一般穿着宗教色彩浓厚的深色长袍,还会配上一顶特色小毡帽。因为他们多是由神职人员“兼职”,因此这些业余医师平时穿的工作服(教会服)也就顺理成章成了他们行医时的服装。而中国古代医师也都是宽衣博带,以一副普通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比如张仲景、李时珍。

18世纪末的欧洲,随着宗教势力日渐式微以及男礼服(frock coat)开始流行,欧洲大陆的医师们纷纷脱掉教会缁衣,开始换上黑色燕尾服,并佩戴一顶高高的礼帽,彬彬有礼地穿梭在病床间。这一时期医生的着装也体现出他们不断攀升的社会地位,医生由过去的行医/游医成为了拥有专业技能的精英化群体。

尽管过去的医疗事业对医生着装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但在非常时期,一些医生还是使用过统一的服装。

当17世纪黑死病(Black Death)再次侵袭欧洲时,在欧洲大陆的医师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瘟疫医生(plague doctor)——他们负责防治疫情扩散并解剖瘟疫患者。瘟疫医生的“标配”包括一件齐踝长的大衣,一个鸟喙状的面具,一顶宽边沿帽和一杆长手杖。这套装扮据传是由法国皇室的首席医师查尔斯·德·洛莫(Charles de Lorme)设计。

在当时这套衣服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瘟疫病菌,大衣通常是由硬皮革或蜡染过的帆布制成,并由药材和香料浸透;形如鸟喙的面具带有玻璃眼镜,而鸟嘴尖儿也塞满了药草和香料,当时人们认为这些带有芬芳的物质能够隔绝“瘴气”,以避免瘟疫医生受到感染;帽子则用来表示自己的职业;手杖可以检查并接触瘟疫患者,还可以剥除他们的衣物。

白大褂是怎么来的?

19世纪中叶,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基于一系列研究,提出微生物感染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疾病起因。他发现酒类饮料中的微生物是让饮料变酸的罪魁祸首,并因而想到环境中的微生物也可能会让人生病。巴斯德的 “细菌致病”思想成功引起了英国一位外科医生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的注意。

在此之前,李斯特已经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骨折病人的创伤是开放性的,也即骨头戳破了皮肤、伤口暴露空气中,那么这个病人就离死期不远;而那些骨头只碎在皮肤之内、创伤非开放性的患者,大多数都能康复出院。他随即意识到,是不是医院凌乱的环境,医护人员粗陋的习惯,以及他们身上沾满脓液、血迹、肉渣的便服,使得手术室内充斥着大量的细菌,最终导致病人因感染而不治身亡。

为此,李斯特开始对他的病房进行改革,比如所有的手术器械都要提前用苯酚(phenol)浸泡消毒,医师在手术前也需要用5%浓度的苯酚洗手,他们还需要换上干净洁白的衣服作为手术服——这便是现代白大褂的雏形。通过这些措施,李斯特使得病房中的术后死亡率从50%下降至15%。遗憾的是,李斯特的这些改革举措在当时并未得到同行们的认可。

当时,微生物学才刚刚起步,并没有多少专业人士认可“细菌致病”,更别提要让他们相信“收拾房间,换件衣服”就能减少术后死亡率。直到1875年,慕尼黑一家医院将信将疑地采用李斯特的举措后,将原来超高的术后死亡率一举降低至1%,李斯特这些“消毒隔菌”的理念才一炮打响,越来越多的医院争相竞仿,作为隔菌措施一部分的白大褂于是登上舞台。

为什么是“白”大褂?

英语中‘公正’candor的词源来自拉丁语‘白色’candidus,在西方世界白色通常与洁白(whiteness)、纯真(pureness)密切相关,无论是中世纪艺术作品中希腊诸神所穿戴的白色亚麻袍,还是古罗马议员所着的白色托加长袍,都反映出他们对白色的敬意。正出于此,选择“白”大褂最能体现医生“救死扶伤”的洁白与纯真精神。除了象征意义,‘白色’还有更为实际的好处。

白大褂诞生之初的作用便是为了隔离病原,而白色容易显脏,任何可能“藏着”细菌的污痕、脓液、血迹都能在白大褂上清晰显现,因此,穿白大褂的医生可以方便、快捷地发现污染源,并及时处理。而在白大褂出现以前,医生普遍穿着深色衣服,这些颜色藏污纳垢的能力可谓是有目共睹,一个医生身上可能累加有数场,甚至数十场手术的细菌。白大褂正是因为它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功用,才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

不过,“白”大褂也并非一家独大。儿科医师和精神科医通常就不穿白大褂。有研究发现白大褂容易引起患者的焦虑,并会相应提升他们的血压水平,这种现象又被称为‘白大褂综合征’(white-coat hypertension)。为了安抚害怕医院的儿童,儿科医师通常穿着令孩子感到温暖的颜色。而有的精神科医生索性不穿工作服了,就以便服示人。

因为心理/精神病症没有细菌感染的困扰,穿着便服也能有效拉近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不仅如此,现在医生做手术时也不再穿白色大褂,而穿着绿大褂或蓝大褂。如果外科医生长时间盯着患者鲜红的内脏和血液,一旦他抬头扫过白大褂,便会在白底上投射出很多“鬼怪”一样的绿色残影。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视觉负后像(negative afterimage),也即某种颜色长时间刺激后再接受白光,眼中便会出现它的补色。

而红色的补色正好是蓝绿色,因此换上绿大褂或蓝大褂之后,便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医生因长时间观察红色而产生的“鬼影“,也就能避免干扰医生的注意力。

白大褂的新争议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白大褂已经成为全体医护人员的精神象征。

然而,近几年却有一些专业人士对白大褂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白大褂已渐渐沦为一种新型细菌培养皿——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白大褂会在医院内造成交叉感染,但有不少研究发现白大褂的袖筒和口袋确实会滋养大量细菌,而且这些细菌是可以将白大褂作为媒介进而感染患者。为此,英国于2008年最先出台了一部规范医生着装的守则,其中禁止医生在工作场合穿着包括白大褂在内的长袖上衣。

2009年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部分会员也提议彻底禁止白大褂,但学会最后以“还需要更多研究”为由否决了该提议。目前,相关的争论仍在医学界内继续。有趣的是,白大褂在19世纪末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它能有效隔绝细菌,而一百多年后它遭到质疑却是因为在隔绝细菌上做得不够好。

在前一个阶段,白大褂顺应了现代医疗的发展潮流,而在后一个阶段它被一部分人视作现代医疗发展的羁绊。人们对白大褂态度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是人类认识进一步深化、更为接近事物原貌的结果,这么看,白大褂的发展也像是现代医疗事业发展的缩影。

UUID: 88185129-3829-43f4-b5e6-c25b61151e0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7/2017-08-09_戴鸟头面具的“瘟疫医生”很恐怖?那可是当年的“白大褂”!.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8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