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在淮河边的人,小时候的我经常跑到水边去野,那时候我们把所有岸边和浅水里长的植物都叫芦苇。“芦苇丛”是个好地方,里面经常能看到青蛙和水蛇,还有各种蜻蜓停在上面。在我看来,“芦苇”至少分两种。大的那种在秋天会窜到两米多高,顶上开出一个大扫帚似的穗穗;矮的那种,本地称为“蒲棒子”,会在夏天长出一根根黄褐色香肠一样的东西。
后来才知道,高大而开出穗穗的那种,才是真正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而矮个儿的那种,叫作香蒲Typha orientalis。
香蒲科Typhaceae原本只有一个香蒲属Typha,现在多了个黑三棱属Sparganium。香蒲属在中国有大约11种,其中有五六十种都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湿地。它们的区别特征只在微观可见,凭肉眼几乎无法分辨其种类,因此就不用纠结定种的事了。反正香蒲属的辨识度很高,只要在水边看到那个烤肠形状的直立物体,都可以统称为香蒲。
这个烤肠是香蒲属植物的果序。
其实香蒲在开花的时候也是这样,只不过在花茎顶端还有一截略细的毛茸茸部分,这个部分是雄花序,下面更粗更长的那节是雌花序。雄花序很快就会谢掉,留下上面那一节空杆子。有人说雌花序的样子长得非常不可描述,我不认可这种说法,你看我不是用烤肠来形容了吗?
中国有些地区把香蒲叫做水蜡烛或毛蜡烛,美国英语里,一般把世界广布的宽叶香蒲T.latifolia称为cattail(猫尾巴),英式英语里也有reedmace(芦苇狼牙棒)这样的词。对于香蒲,中西方都有非常形象的通用称呼,只要你怀着一颗纯洁之心,就一定能有办法描述它。
香蒲属植物的花序形态虽然看上去都差不多,但长短有些区别。
比如香蒲的雌花序一般长度在15cm以下,水烛T.angustifolia雌花序长度达30cm,跟蜡烛的尺寸差不多了,而小香蒲T.minima的雄花序较长,而雌花序只有3~4cm,像个小猕猴桃。在香蒲的果熟期,如果把它的果序撸开,会看到大量的绒毛爆裂出来,数量多到让人怀疑这些毛之前是塞在哪里的。其实这些毛都长在香蒲雌花子房柄的基部,而雌花数量极多,一个花序上可能有上万朵。
如此多的果实爆裂开来,毛的数量相当可观。在野外没人撸的香蒲果序也会自己爆开,变成一个大毛球,靠风来传播种子。
为什么叫香蒲呢?要么闻着香,要么吃着香,然而这两样我都没试过。不过香蒲确实可以吃,早在周代就有食用记载,当时是腌着食用的。香蒲的可食用部分包括新生嫩芽和根状茎等,叫做“蒲菜”,含有丰富淀粉,吃起来应该是香香甜甜的。其吃法也不仅限于腌菜,全国各地水乡都有拿手的蒲菜做法。香蒲的花粉常被拿来入药,叫做“蒲黄”,不过国外一些地区把蒲黄用作调味料、增稠剂,拌上面粉做成点心。
我虽然没吃过香蒲,但很早就见识到它的另一个作用。香蒲果序里的那些毛毛极易点燃,而且燃烧速度之快,都快赶上火药了,因此经常被我拿来当做引火工具;在一些野外生存视频里,也会教观众如何用香蒲的毛做火绒。香蒲的作用当然不仅限于吃和烧了,实际上在衣食住行各领域都有它的踪迹。
比如,它的毛茸茸的种子,可以作为枕头和衣服的填充物;它的叶子含坚韧的纤维,可以用来编制各种家什用具;比如蒲席,一些地方还拿来包粽子;它的纤维还可以造纸,南美印第安人甚至拿它来造船。
在脆弱的湿地生境中,香蒲的作用很大,一些小型哺乳类会吃香蒲的根,鸟类、蛇蛙、鱼类、昆虫都依靠香蒲生活,作为藏身之地和繁殖窝。
在园艺上,香蒲是优秀的水景植物,其细长的挺水叶很有观赏性,很多带水景的公园景区会用香蒲作为睡莲池的点缀,打造出立体效果。但如果种在花园里,果序里那些白毛毛是个不小的麻烦。香蒲根部的淀粉在发酵后会产生乙醇。在明尼苏达州的湿地地区,研究人员已经在考虑利用当地的香蒲属植物作为新型生物能源作物。也许有一天,人类上天都得靠香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