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学问题一旦与素数发生联系,就会变得深刻,难度也骤然增大。
1985年春天,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那时国内尚没有直接攻博,或硕博连读一说,所以我们是经过考试的。原本,硕士学位需要三年才能拿到,但我和王炜因为论文完成得早,且都已经发表了,因此得以提前半年毕业。
说到山大数学系七七级,我认识的人不多,其中有考入北大的张继平,他后来得过陈省身数学奖,做过北大数学学院院长;考入浙大的薛安克,曾多年担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在山大读研的,有从浙师大考来的黄岩老乡潘兴斌,现是华师大紫江学者。还有许多留学海外的,我在北美的旅途中就见到好几位。
第一学期我曾两次从济南去北京出差,算起来分别是我第四次和第五次进京。第一次是大二暑假去北京姑姑家探亲,第二次是研二寒假去大西北时路过,第三次是1984年冬天,我和王炜去北京中关村数学研究所查阅资料。那时候没有电脑或互联网,所有文献都是纸质杂志和书籍,数学所的资料比起山大来更为齐全,因此博士生通常都会去北京。
第四次进京是在五一前夕,我停留了一个星期,搭乘的是夜班火车,平生头一回乘坐了卧铺。出差的事由也与数学无关,而是去参加“首都部分高校大型社会观念变革学术讨论会”。这个会议的出发点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的发展,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某些传统的旧观念旧模式受到了有力挑战,并已开始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不到一个月,我又一次进京,这回仍与王炜同行。6月4日,我们乘坐13次沪京特快,比普通快车缩短两小时。这次是去中科院听哥伦比亚大学哥德费尔德教授讲学,他是德国人,196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在辗转了伯克利、特拉维夫、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德克萨斯和哈佛等校以后,回母校任教授。
1998年,张寿武应邀在柏林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四十五分钟报告,2011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他的研究方向是算术代数几何,这是代数几何的一个分支,是指所有以数论为背景或目的的代数几何。所谓代数几何是将抽象代数,特别是交换代数,同几何结合起来的数学分支。
2013年5月的一天,在数论圈“消失”二十多年以后,张益唐惊艳亮相,他用精细而耐心的解析方法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素数,它们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七千万。假如把七千万缩小到2,便是孪生素数猜想。这个结果轰动了世界,加上他的个人经历和励志故事,很快被《纽约客》和《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大篇幅报道。
这些问题收录在我与几位学生合写的论文里,已陆续在数论专业名刊上亮相,同时也出现在我本人的中、英文版著作《数之书》中。其中新华林问题的研究获得英国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贝克的赞扬,平方完美数的结果发表第二年即成为《国际数论杂志》史上读者最多的一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