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琵琶螺的优雅与生存策略

作者: 流浪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7-07-21

大琵琶螺是琵琶螺科里体型最大的一种,具有优雅的曲线和独特的生存策略,如自割腹足以逃脱捕食者。其分布在东南亚暖水水域,有一定的食用和实用价值。

我们形容女子身形姣好的时候,常常会说身姿曼妙,体态婀娜……在海螺的世界里,也有这样一位佳人,它周身完全由优雅的曲线勾勒,落落大方又轻盈灵动,这便是今天的主角——大琵琶螺(Ficus gracilis)。身形窈窕,造物者所赋予的曲线之美。

优雅如我,却说我像水果。好心的朋友要提醒我了:哎呀你写错了,是枇杷螺不是琵琶螺!其实这种螺的学名Ficus gracilis,原意是说它长得像无花果,不过在大陆,则认为它更像乐器琵琶,故名大琵琶螺;而在海峡对岸的宝岛,更愿意称其为大枇杷螺,两者皆可通用。

大琵琶螺是琵琶螺科里体型最大的一种,一般来说,成年个体长度能达到12cm,最大的甚至可以达到20cm。它的体态膨大,最外层的螺壳——体螺层,占据了整个身体的绝大部分。轻轻摩挲它的外壳,可以感受到许多由线条组成的条纹网格,还有星星点点的橙色斑点错落点缀。由于整体看起来修长优雅,它又被称为长琵琶螺。

许多大型的海螺为了抵御天敌的侵扰,螺壳会非常的厚重敦实(比如大法螺、唐冠螺),可琵琶螺的壳却薄且脆弱,想做盔甲武士是行不通的。更致命的是,它的螺壳开口巨大,却又没有口盖(厣[yǎn])遮蔽,只要把它翻过来,就几乎是不设防的。那么大琵琶螺如何自保呢?

遇到危险,先跑为妙。我们知道壁虎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丢掉尾巴以求自保,其实这种防御性的自割行为(autotomy)在自然界并不罕见,琵琶螺也正是以此来应对捕食者的袭击。在受到外部刺激后,琵琶螺会切掉自己肥厚的腹足,趁着捕食者大快朵颐之际逃之夭夭。乍看起来,把用来运动的腹足丢弃,让人感觉大琵琶螺是不是把“弃卒(足)保车”这个词儿理解偏了……可实际应用中,这一招的确非常有效。

尽管大琵琶螺的螺壳看起来非常朴素,但在自然状态下,琵琶螺们却拥有截然不同的绝世美颜。这是由于琵琶螺科和宝螺科海螺的外套膜可以向外翻转,以色彩斑斓的外套膜将朴素的螺壳完全包裹起来,这一方面是起到了保护螺壳的功能,再者,外套膜也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琵琶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极为修长的水管沟。从上图中我们也能看到,一根管状物从这只琵琶螺的水管沟中伸出并向上微微翘起,其实,这都是为了满足琵琶螺的卫生需求。腹足纲动物的呼吸需要有水流(或者气流)通过梳子一样的栉[zhì]鳃,由于鳃的面积较大,腹足纲动物需要及时将代谢废物排出,避免这些污染物流过鳃而导致鳃的堵塞或呼吸效率下降。

解决了生存危机,又可以呼吸顺畅、吃的放心,那么接下来,自然要考虑传宗接代的问题。琵琶螺是典型的雌雄异体动物,与一些原始的腹足动物不同,它们并不直接将精子与卵子喷入海水中听天由命,而是演化出颇为壮观的交配器官。雄性琵琶螺通过交配活动使雌性受精,此后,雌性通过粘液腺生产片状的卵囊,这些卵囊层层相连,被悉心地安置在海底附着物上,这才算完成了生产过程。

大琵琶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的暖水水域深海之中(我国浙江地区由于受到黑潮暖流的影响,在60米等深线外,也有大琵琶螺的分布),人们对它的捕获并不太多,基本都是作为拖网渔船的副产品。在我国福建、台湾一带,有食用大琵琶螺的习惯,据说它肉质细嫩适合翻炒,腹足部分也可以做螺片烧烤。

大琵琶螺硕大的螺壳,除了广为贝壳收藏者喜爱之外,甚至也有其务实的用途。在我国潮汕一带,就有过使用大琵琶螺壳做水瓢的记载。仔细一想,这种螺壳足够大,足够轻薄,还有一个便于握持的“手柄”,做水瓢那确实是再适合不过啦。

UUID: 7e9ae1fc-9583-44a1-8cc4-d0ee4ddce20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07-21_小螺号,滴滴滴吹!大螺号嘛…….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