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则河南农民“采兰获刑”的案件让不少网友感到震惊——采挖了区区3株野生兰草居然要判刑三年!该案的主角“蕙兰”是兰花大家族的成员之一,因为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野生蕙兰不断被利欲熏心的人类滥采滥挖,野生资源日益枯竭。
但令人担忧的是,被人类逼上绝路,是当下绝大多数兰科植物的命运。兰科植物大多原生在环境较好的热带或温带森林中,与环境中的微生物或真菌有着密切合作,并且高度适应昆虫传粉,因而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很高。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及商业活动已经严重影响到它们的生存,因而国际组织将整个兰科植物都列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禁止商业贩卖。
为了破除这个刻板印象,今天的日历要介绍兰花界一个特立独行的选手——绶草。绶草的自然分布范围那是相当辽阔,北至西伯利亚,南至澳大利亚,西至中东的阿富汗境内,向东一直至日本均有分布记载。在我国境内也是几乎全国各省区均有,喜生于山坡或灌丛林下、草地、河滩或沼泽等比较湿润又向阳之地。
绶草天生就皮实强健,自播繁殖力强,有着杂草般惊人的生命力,作为一种小型地生兰,它高不过30~40厘米,在人工干预严重的城市草地中也可能出现它美丽的身影。每年清明后,绶草那灵秀而艳丽的小花便开始点缀于草地上,增加了草坪的灵气及野趣。
绶草的拉丁文学名以及中文名,均和它花序的这一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属名Spiranthes意为“螺旋状的花”,种加词sinensis表示“中国”(因为本种的模式标本采自我国广东)。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已知晓了这种可爱的野花,还把它写入了《诗经》当中。
绶草花朵的旋转排列方式与攀援植物的茎旋转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说到这里,恳请各位再仔细观察图片,下图的两根绶草花序分别呈现出了不同的旋转方式。一个是左旋,另一个是右旋。在继续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对“左”“右”有一个清晰的定义。
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你够仔细而且附近的绶草居群足够多,你可能会发现,它们不同个体间螺旋的松紧程度有所差异,螺旋越松散,小花们越是挨得近。针对这一现象,2012年日本学者对绶草花序结构作了一篇研究,作者发现越松散的螺旋对传粉昆虫越有吸引力。而随着螺旋程度的提高,相邻单朵小花间的空间距离增大,对传粉昆虫的吸引力度会减弱,单朵小花的授粉率、座果率跟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