鸸鹋:澳洲的萌物与美食

作者: 翼狼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7-06-23

本文介绍了鸸鹋这一澳洲特有的动物,包括其外貌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作为食材的特性。文章还详细解释了如何区分鸸鹋与其他两种被称为“鸵鸟”的动物,并提供了实用的区分技巧。

鸸鹋:“你才鸵鸟你全家都鸵鸟!你动物脸盲症啊你?”

去年年末写了一只东北神兽傻狍子,提及到狍子是“三有”动物不能随便吃之后,在下收到了来自各方吃货的大量怨念和刀片。所以这次,在介绍今天的萌物之前,烦请日历娘帮我把下面这几行字大写加粗贴上华丽的边框再放出来:

世界上的生物只有两种——已经出现在物种日历的,以及将要出现在物种日历的。这里既有萌点奇怪的『冷知识』,也有丰富『走心』的自然科普。每天一物种,带你看世界。能吃!好吃!烤着吃炖着吃做成丸子吃串着吃煮着吃涮着吃随便吃!

你们感受到翼狼老师的怨念了么?绘图:翼狼Elang

是的,今天要介绍的主角是来自遥远南方那片神奇的澳洲大陆上的土特产——鸸鹋(Dromaius novaehollandia)。不会念这两个字的同学挑你看得懂的那半边念基本就没错了,那位念“鸟鸟”的同学请自觉出门左拐好走不送。

来,跟我念:“ér miáo”。图片:David Cook Wildlife Photography / Flickr

鸸鹋也算是一种长得挺萌的动物,而且它的萌度是得到了原产国澳大利亚高度认可的。因为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之上,左边站的是兄贵界的代表——袋鼠,右边站着的就是长睫毛弯嘴角的鸸鹋。如果你跟随旅行团去澳洲旅游的话,基本上导游一定会推荐你吃一下国徽上面的这两种“代表动物”。

鸸鹋这物种简直就是为吃货而生的。它们性情温顺,对陌生环境没有太大的抗拒,不怕人,食性复杂,好养不挑食;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一窝能够产下7~10枚卵,繁殖能力也不成问题,而且——鸸鹋蛋也是相当不错的食材。

作为一种平胸总目的大型地栖鸟类,鸸鹋肉的口感比起禽肉来其实更像牛肉之类的,质感更偏向于红肉。容易饲养、口感扎实、料肉比低,这一系列优点使得鸸鹋成为了一种相当不错的肉源动物,很多地方也开始饲养鸸鹋。

要说怎么吃的话在本文的开篇已经提及过。和一般的红肉相比,作为禽肉的鸸鹋肉几乎不含脂肪,所以吃起来口感会稍微有一点硬,也有一点禽肉特有的酸味。不过总体而言还算是比较好处理的食材。

如果要问鸸鹋这种动物除了名字难写之外还有什么特点,我会告诉你:它也是一种会给动物脸盲症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的动物。原因是什么?请看下图:

能够看出来这是三种不同动物的亲,恭喜你,你绝对没有上述的那种叫做“动物脸盲症”的疾病。事实上,这三种动物的俗称都是“鸵鸟”,因为它们不光脸长得像,身材长得也很相似,大体上就是这样的一个感觉:

因为它们都符合上面这张模式图中的特征,所以这三种动物都被冠以“鸵鸟”之名。然而这三种“鸵鸟”在分类学上只能够说是远亲,而且是远到连“目”都不一样的那种。比如说今天的主角——“澳洲鸵鸟”——鸸鹋,如果一定要攀亲戚的话,其实和另外一种澳洲特有的动物——食火鸡的亲戚关系还要更近一些。

鸸鹋和食火鸡都属于平胸总目下鹤鸵目(Struthioniformes)。不过比起同目下人丁尚算兴旺的鹤驼科(Casuariidae),鸸鹋所在的鸸鹋科(Dromaiidae)只有一属一种,也就是鸸鹋。而另外两种“鸵鸟”,则分别是属于鸵鸟目(Struthionformes)和美洲鸵目(Rheiformes)。

要将鸸鹋和其他的两种“鸵鸟”区分开来其实也不难,鸸鹋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的全身包括长脖子上都覆盖着比较明显的羽毛,脖子上的羽毛一般为亮黑色;而鸵鸟和美洲鸵鸟的脖子上羽毛较短,毛色比起体表被覆的羽毛要浅一些。另外,鸸鹋的眼睛比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要小一些,不会有“眼睛比头大”的感觉,瞳孔是很漂亮的橘黄色。除此之外,鸸鹋和美洲鸵鸟都有三趾,非洲鸵鸟则只有二趾。

所以,下次如果有朋友想要让你区分一下这三种动物的话,记住以下的秘诀就会简单很多:

怎么样?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区分不是么?如果这样还分不清的话,那么只需要记住一点:这三种鸵鸟都能吃,好吃,而且可以烤着吃炖着吃做成丸子吃串着吃煮着吃涮着吃随便吃!那么就足够了……

最后的最后,留一个彩蛋给大家,祝大家新年快乐!

一个AI

你知道吗?给日历娘发送关键词“治脸盲”,她就会……给你发送更多让你脸盲的东西哟~!快试试看吧~

UUID: e8a2b05e-a4d3-4dc9-a7f6-24567819617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7/2017-06-23_鸸鹋:“你才鸵鸟你全家都鸵鸟!你动物脸盲症啊你?”.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