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花八百元一斤吃着濒危鱼类,还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
刘敏,厦门大学教授、海洋生物学家,科学队长主讲人。我是研究海洋生物的,我研究的很多海洋鱼类是濒危或者是受威胁的物种,这些威胁来自哪里?差不多都与人类的活动有关。所以慢慢地,我的研究转为关注海洋鱼类资源保护。而研究越多,我越发感到,保护海洋生物,我们成年人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更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海洋的兴趣,让孩子们认识海洋、关心海洋、爱护海洋。
濒危鱼类:别人在欣赏美,我们在品尝美味。
这两张照片都是大型鱼类。第一张照片是我十年前在香港海洋公园做解剖时的一张工作照,这是一条鞍带石斑鱼。我们平常讲到的石斑鱼,实际上是一类鱼的统称。石斑鱼全球有160种左右,在国内的海鲜市场非常常见;它的养殖产业已经很成熟了,有些种类可以通过养殖进入消费市场。但是,照片中这条鞍带石斑鱼我们当初测量的体长有1.9米,年龄估算是30岁,是香港海洋公园的一条镇馆鱼。
第二张照片是非常漂亮的波纹唇鱼,也有人称它为“苏眉”。它的生活环境和珊瑚礁密切相关。目前为止,最大体长记录是1.9米,最大年龄纪录是32岁。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两种鱼呢?我想指出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性别转化。这一点跟我们人类可是非常不一样的——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了,而石斑鱼和波纹唇鱼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小的时候都是雌性,但是后来会转变为雄性。第二个特点是它们寿命很长,性成熟年龄也相对较晚。波纹唇鱼五岁时才第一次性成熟。
这两个特点意味着什么?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试想一下,这类鱼有着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性转化,而且性成熟比较晚。想象一下,一条鱼要五年以后才第一次性成熟,雄鱼要到九年以后。而渔民在捕鱼的时候,都要抓大鱼,所以在种群里会出现雄性特别少的现象。但同时,这些鱼类又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带来很高的利润,消费需求很大。那么渔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就要去抓这些鱼,从而造成过度捕捞。因此,这类鱼的资源量就会容易衰减,而且衰减后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如今,波纹唇鱼的数量非常少。其实,波纹唇鱼至少可以创造两种经济价值。第一种是海鲜贸易,这种鱼非常昂贵,在大陆市场上一斤要卖到将近五百到八百块人民币。而这种,会造成前面提到的资源衰减的不良后果。而第二种经济价值,在休闲旅游业方面——由于波纹唇鱼非常漂亮,很多人为了看到这种鱼,会去帕劳这样的地方潜水。休闲旅游业所能带来的收入,实际上是持续的,而且远比卖一条鱼出去的短暂效益高得多。
可惜,现在很多地方仍在追求第一种经济变现方式,而正是由于波纹唇鱼的活鱼贸易,它们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导致该物种在2004年被列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2》,也就是大家可能听说过的《华盛顿公约》。在中国,我们所听到的濒管办,其实就是负责监管列入《华盛顿公约》里面的物种,它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组织。
两种赚钱方式,我们选择了最糟糕的那种。越濒危越要吃,是监管不力、宣传不够,还是无知?
更让人无奈的是,尽管在2004年就被列入监管,但是波纹唇鱼仍然在国内各大城市的海鲜市场里出售,甚至在互联网上公然贸易。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关于《华盛顿公约》里的濒危物种以及国家级保护动物仍然在市场上进行贸易,监管不力是一方面,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宣传力度不够。例如,很多时候,大家不知道波纹唇鱼是濒危物种,其贸易受到监管。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传播相关知识。
当然,濒危物种贸易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市场需求,而我们中国,很不巧,是波纹唇鱼最大的消费国。
物种保护意识的提升与全民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关系,这也是我们在儿童中传播海洋生物知识的初衷。所以,我希望有机会讲述一些海洋中美丽而奇特的生物,让孩子们能更多了解到他们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或者学得比较少的知识,以此作为教育的补充和丰富。同时,更能理解这些物种的珍贵与美丽,守护好大自然馈赠的神奇礼物。
也许你的一句话,就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波纹唇鱼面临的危机,拯救这个美丽的物种。我们对海洋的好奇与关心,不如孩子事实上,孩子们的天性中就有一种对“海底世界”的喜爱。
我在美国时,遇到过一对父女。父亲每年都带女儿到水族馆参观三到四次,有时还会和女儿在水族馆里面过夜,观察鱼类在晚间的行为。我与这位父亲聊天,才发现他对海洋的热爱来自于他小时候父母带他去水族馆的经历。
那时他12岁,第一次参观水族馆,就被那些海里的神秘生物迷住了,自此每年暑假都要去那里。最初,他只是一个参观者,后来,他变成了一个志愿者,开始自愿为游客讲解,希望为更多人解答他们对海洋生物的疑惑,让更多人燃起对海洋的热爱。而由于自己的这段亲身经历,他长大有了孩子以后,也带着孩子去水族馆。虽然这位父亲从事的是IT行业,但是他对海洋的热爱和关注并没有减少。
在国外,“海底世界”或者水族馆经常与学校、民间环保组织进行合作,借用“海底世界”的平台向公众进行教育,从而传达一些海洋知识和海洋保护的理念。然而,国内很多人只是把去水族馆当作“到此一游”。有些去过一次“海底世界”的孩子,会觉得没什么意思,也不想再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国内“海底世界”的定位问题,虽然他们有时也会挂牌科普教育基地等等,但是并没有真正做成科普教育和公众互动的平台。这其实非常可惜,没有充分利用资源。此外,国内的“海底世界”跟游客的互动非常少,解说员少,而且,展示内容的文字说明更新不及时,孩子们实际上学不到什么东西。
虽然我意识到对幼儿和少儿进行海洋科学知识普及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平时的授课群体都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于幼儿和少儿教育,我之前也总觉得是父母、幼儿园和小学老师的职责。但是,当下各种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常常让人真假难辨。作为一名海洋生物学者,我也时常会看到一些专业方面的不实信息和不实报道。试想,如果这些错误的信息传播给幼儿和少儿,后果是何等严重啊!
因此,当《科学队长》联系我,希望我能给小朋友们讲述海洋生物学的知识时,他们对科学传播的坚定理念和敬业态度打动了我,也让我觉得自己可以给幼儿和少儿的科学普及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个人建议,父母应该带着孩子参观“海底世界”,有针对性地讲解给孩子听。我主讲的《科学队长》节目,大多是从生物学的形态描述开始,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力,想一想在他的记忆和思维里面,听到的海马和海星是什么样的。
然后家长们带他去水族馆或者看纪录片的时候,把他们想象中的海马与真实的海马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水族馆有很多的东西值得看,特别是去静静地观察一些鱼的行为,很有趣,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观察力。
这是《科学队长》推出的“师说”专栏的第3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