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类哺乳动物,如灵长类的复杂社会行为,科学家已经了解了很多。但是,研究鹦鹉的社会,我们又能学到什么呢?相比身体而言,鹦鹉的脑比较大,此外鹦鹉的认知能力也较强。鹦鹉的群体很大,它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像蜜蜂和蚂蚁一样;而且鹦鹉的社会一直处在变动之中,盟友和敌人的角色不断变化,这又像是那些智力最高的哺乳动物,海豚、鲸、灵长类,或者社会性的食肉动物,比如鬣狗和狮子。
《AUK鸟类学研究进展》杂志线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们第一次通过社交网络分析手段分析了鹦鹉的社会关系,通过很有趣的视角来研究这些鸟类。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鹦鹉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包括多重关系和复杂的互动。研究者们观察了阿根廷的野生僧鹦鹉,以及该物种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人工饲养种群,用以测试几个关于鹦鹉社会的假说。这些说法虽然广为人知,之前却未经检验。
我们经常观察到鹦鹉两只两只地一起飞行,有假说认为,鹦鹉社会是以“对”为基本单位的,但鹦鹉是跟伴侣一起飞,还是随便跟哪个陌生鹦鹉一起飞呢?研究者把野外研究和深度网络分析结合起来。发现(人工饲养的)鹦鹉很喜欢跟某只特定的鹦鹉结伴,经常被发现它们呆在一起。一只人工饲养的鹦鹉,会跟一两只鹦鹉格外亲密,跟多只鹦鹉维持着一般程度的关系。
新研究证明,僧鹦鹉的基本社会单位确实是一“对”鹦鹉,但其他层次的社会结构也可能存在,这一点跟大象、海狮、海豚的社会结构类似。此外,鹦鹉的社会结构是通过攻击建立的,研究者观察了鹦鹉在相遇时互相攻击的胜败,借此确定鹦鹉社会等级的高低。僧鹦鹉的社会地位是通过武力争取的。综合了这些因素,新的研究显示,鹦鹉的社会生活包含了多层关系。
一只鹦鹉要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需要认识和记住鸟群里的其他鹦鹉,记住如何跟特定的多只鹦鹉互动,还要记住互动的结果。为了维持社会关系,鹦鹉需要相当厉害的认知能力。了解鹦鹉的社会系统,是了解社会运行的关键,例如它们怎样学习鸣叫,行为怎样传播开来,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他物种复杂的社会和认知能力是怎样进化而来的。多种鹦鹉正面临着威胁,了解鹦鹉的社会互动的结构,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管理鹦鹉的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