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丝捕虫堇是一种高颜值的食虫植物,它的叶片上覆盖着“油腻”的腺毛,这些腺毛能够分泌黏液,引诱昆虫来访。捕虫堇的属名Pinguicula,来源于拉丁语“pinguis”,意为“脂肪”或“油脂”,因为它们的叶上覆盖着“油腻”的腺毛,它们的英文名butterwort(黄油植物)也是这么来的。爱丝捕虫堇的种加词esseriana,则是为了纪念德国植物学家Esser。
捕虫堇,是狸藻科Lentibulariaceae、捕虫堇属Pinguicula的食虫植物统称,目前大约有80来个成员,分布较为广泛:美国东南低地沼泽,墨西哥高原,阿尔卑斯山,格陵兰岛……除大洋洲和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它们的身影。我国也有捕虫堇,之前有新闻报导的,在世界自然遗产——重庆金佛山上发现“吃人植物”,其实是产于我国的两种捕虫堇之一:高山捕虫堇Pinguicula alpina。
它分布在西南山区,偶见于人迹罕至的阴湿岩壁;另一种是北捕虫堇Pinguicula villosa,在我国,仅分布在东北高海拔林区。
目前作为商品流通最为广泛的两种捕虫堇,都是园艺杂交品种,分别是赛提捕虫堇Pinguicula 'Sethos'和威悉捕虫堇Pinguicula 'Weser'。这两个品种的亲本皆为:爱兰捕虫堇(也叫爱勒氏捕虫堇)Pinguicula ehlersiae和墨兰捕虫堇Pinguicula moranensis,两者的叶片区别不大,仅仅在花的纹理略微有不同。
捕虫堇的物种多样性集中在墨西哥为主的中美洲地区,有超过50%的捕虫堇生长在这。园艺界把这片产区的捕虫堇称为“墨西哥系”,爱丝捕虫堇Pinguicula esseriana,也是一种墨西哥捕虫堇,它们生活在墨西哥高原东侧的沙漠干地,早期的“仙人掌猎人”在寻找仙人掌、龙舌兰和拟石莲属等多肉植物时,经常能发现它们“躲”在阴凉的岩石缝隙或者高大的植物下面。
爱丝捕虫堇为了繁衍后代,每年春秋季节为花季。它的花梗细长,远远超出平卧在地上的部分,避免误捕那些前来传粉的昆虫。花瓣5枚,上部2枚平展如翼,鲜艳招摇,下部3枚与上部近乎90°垂直,形成了一个让昆虫降落的平台。从侧面看,花冠底部还有一条延长的距,这里储存着花蜜,吸引飞虫前来传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