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焦虑是在所难免的。孩子不能总是在“舒适区”里,家长要时不时逼他们走出舒适区,接受一下挑战。考试就是这样的舒适区外的压力情景,不过,压力并不总是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动力。过大的焦虑会让一些孩子发挥失常。
你可以这样向孩子解释焦虑的来源:大脑靠额头的部位(理性脑的前额叶)是听“劝”的,你可以通过说理告诉这个地方,考试没必要那么焦虑;但是大脑靠后脑勺的地方(爬虫脑)却不听大脑靠额头部位的劝告,它在考试前会非常兴奋、反应过度。
在过去,心理学家们发现,如果在几周或者几个月里,不断地把充满创伤或者不幸的经历写下来,那么焦虑和抑郁就能得到有效缓解。那么,临考前把自己的焦虑感受通通写下来,有没有用呢?
在2011年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中,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Sian Beilock发现,让孩子在考前把焦虑写下来,那么他们的考试成绩将得到提升。Beilock通过实验证实,如果孩子在考前花10分钟把自己的焦虑写下来,他们的考试成绩评级能够提高一个等级。
Beilock是临场压力领域的专家。她发现,一些天资不错的人常常在压力环境下没有表现出平时的水平,这就是“压力山大导致的发挥失常”(choking under pressure)。如果对将要发生的事考虑过多、担惊受怕,或者因为害怕失败而“想太多”会导致“分析性认知瘫痪”。换句话说,如果你因为想要成功而想牢牢掌控所有事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对于大脑靠额头的部位,我们可以靠理性告诉它没必要那么紧张。比如,你可以让孩子回想自己平时付出的努力、获得的收获,让过程成为学习的动机和奖励,而不要关注考试的结果。对于大脑后脑勺部位而言,说理没有什么用,最好的减压方式有深呼吸、冥想、肌肉放松、说话慢一点、在户外散个步等等。这些方法能够降低心率,使大脑放松。
Beilock表示:“在重要的考试、报告和比赛中,虽然人们常常想要做到最好,但实际上却会发挥失常,就是因为工作记忆超载了。”她认为,考前的写作能够让学生摆脱焦虑,使被焦虑占用的大脑运算能力释放出来。换句话说,那些在写作中表达了更多情绪的人实际上在考试时受到焦虑的干扰更小。
在发表在《科学》上的研究中,一些大学生参加了2次数学考试,考试成绩和奖金直接挂钩。在第一次测试后,这些学生被分成了2组:一组人没有得到任何特别的辅导。另外一组人花了10分钟的时间把自己对考试的感受写了下来。那些把焦虑的情绪宣泄在纸上的学生的数学成绩显著好于那些什么也没做的学生。
总而言之,只要在考前就焦虑写作一次,考试发挥失常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许多。当然,这不仅仅对考试有用,重要的面试、比赛前都可以采用。Beilock表示,“在重要的测验来临前,花10分钟把自己的焦虑写下来能够帮助你克服害怕,并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