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红绿吃腊肉

作者: 魏申申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7-06-05

农历六月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有着多种别称,如季夏、暮夏、晚夏、杪夏等。六月因高温酷暑,被称为伏月、暑月、烦暑、溽暑、焦月等。人们通过多种方式消夏解暑,如古代的冰井台、冰山设宴,现代的西瓜、冰镇饮料和空调。六月还有多个节日,如天贶节、观莲节,人们在这一天进行晒红绿、吃腊肉等习俗。

农历六月一到,热浪袭袭、蝉鸣不止的夏天就基本进入了尾声。荷花映日,蔷薇飘香,人们在这时候,也准备送走酷暑,迎接凉秋了。夏天的不同时段按照顺序分为孟夏、仲夏和季夏,之前讲了五月(点这里回顾)叫做“仲夏”,所以六月也就是“季夏”了,意思是指夏季最后一个月。代表同样意义的别称还有暮夏、晚夏、杪夏,杪(念秒)本来是指树梢,后来借指季节、岁时的尾端。六月的小名很多,但说来说去,都逃不开一个“热”字。

俗话说:“三伏之中逢酷热”,意思是说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又因为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大都在六月,所以六月被大家叫做“伏月”。六月天里,东风消停,大地如蒸,小暑、大暑节气也大都在六月,所以人们也把六月称之为“暑月”。这种持续闷热、潮湿的天气,搞得大家烦躁不堪,所以六月又有了“烦暑”、“溽(rù)暑”的别称。

农历六月的大江南北都是高温酷暑,盛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不止人,万物都好像要被烤焦了,于是六月还被形象地叫做“焦月”。不过夏天热归热,烦归烦,还没什么问题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解决不了的,从古代开始,人们就绞尽脑汁地想各种法子来消夏解暑。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建造了冰井台,把冬天的冰块贮藏在里面,等到三伏天的时候,就拿冰做奖赏,赐给大臣们。

到了唐代,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更是想出了绝招,每当六月伏天,就派人把大的冰雕琢成冰山,然后围坐冰山设宴,吃吃喝喝。虽然是盛夏酒酣,但因为在冰山旁边,所以一点儿都不会觉得热。说到杨贵妃,就不得不提荔枝,农历六月近秋,正是荔枝最好吃的时候,想必当年肯定让妃子乐的合不拢嘴吧。六月因为有香甜的荔枝陪伴,所以也叫“荔月”。

到了现代,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家的各种解暑花样更多了吧——吃完西瓜,再来杯冰镇饮料,空调在手,天下我有。也正因为大家总想躲着这份燥热,于是就给六月起名叫“遁月”,表明了大家执意要避开酷热,寻找清凉的心。农历六月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温度最高的时候,借着毒热的阳光,人们创造了“六月六”这个节日,叫“天贶节”,也可以叫“翻经节”、“姑姑节”。这个节日起源于宋真宗赵恒。

传说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了他天书,所以就定这天为天贶节(贶,kuàng,赐赠的意思),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民间的六月六,有“晒红绿”的说法,这里的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式衣服。在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开箱倒匣,把衣服、书籍拿到露天的地方曝晒,防止霉烂。除此之外,在这天不仅人要清理个人卫生,连猫儿狗儿也会被主人带去河边洗得干干净净,防止疾病。

中国人过节,说到底离不开一个“吃”字,六月六这天也不例外。在这天,很多地方有不同的吃食讲究。江苏一些地区习惯在六月六吃一种面粉和糖油做的面食,说是“六月六,吃了糕屑养了肉”;还有句古话说“六月六,要吃肉,不吃肉,生瘤毒”,所以南方一些地区还有在这天吃腊肉的习俗,吃过了腊肉,接下来的日子就能够健健康康地度过。农历六月不止有“天贶节”,还有风雅的“观莲节”。

江南地区最佳的赏荷期是在六月下旬,所以农历六月二十四,就被定为观莲节。从古代开始,每当这天,苏杭一带就有画舫云集、满目裙袂、挥扇如云,人们聚集在荷花荡旁,看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因为好看的荷花,六月也有了诗情画意的名字:“荷月”、“莲月”。除了上面说到的,六月还可以叫做“且月”、“精阳”、“林钟”、“徂(cú)暑”、“未月”,每一个小名都清新又特别,喜欢的朋友可以拿去用。

农历六月,人们在池边消磨美好时光,在荷香和清风中度过冗长的夏日,等待着有一个新秋的到来。

UUID: 7b0fa1d0-1888-4b71-8679-8caec0f7f0b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06-05_晒红绿吃腊肉就要趁六月.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