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层FeSe/SrTiO3中Lifshitz相变诱导超导增强丨进展

作者: 施训、韩智卿、孙煜杰、丁洪

来源: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布日期: 2017-06-05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分子束外延——角分辨光电子能谱联合系统,研究了不同电子掺杂浓度对单层FeSe/SrTiO3膜超导性质的影响,发现了新的Lifshitz相变并伴随着超导转变温度的跳变。

自从单层FeSe/SrTiO3界面增强超导被发现以来,其超导机理被人们广泛关注。相比FeSe体材料,单层膜的超导转变温度提高了5倍以上。与此对应的,铁硫族超导体AxFe2-xSe2和电子掺杂的块材FeSe,同样都有相对FeSe单晶更高的超导转变温度,且都没有空穴型费米面,这表明费米面拓扑结构的改变(Lifshitz相变)可能会提高超导转变温度。其中使费米面拓扑结构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电子掺杂。

因此很自然地想到,如果在本身具有高电子掺杂的单层FeSe/SrTiO3 (STO)上继续进行电子掺杂,其超导的相关性质又将怎么变化?

近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Ex7组博士生施训(现为博士后)、博士生韩智卿(人民大学联合培养生)、孙煜杰副研究员和丁洪研究员等,利用原位分子束外延——角分辨光电子能谱联合系统,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电子掺杂浓度对FeSe/STO单层膜超导性质的影响,首次获得了高掺杂浓度的单层FeSe能带结构和超导性相图,发现了新的Lifshitz相变并伴随着超导转变温度的跳变。

理论计算部分由吴贤新博士和胡江平研究员完成。

研究发现在单层FeSe/SrTiO3 (STO)上通过生长钾使电子掺杂浓度x从0.164升高到0.208,再继续生长第二次(x = 0.212),第三次(x = 0.214)钾则电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趋于饱和。从FS及MDCs上可以看出,在第二次蒸钾x = 0.212后Γ点出现强度,这种变化意味着系统趋于一种Lifshitz相变。

这种相变出现了电子型口袋,区别于之前了解的空穴型口袋消失导致的相变。为了进一步了解此电子型口袋的强度来源,利用不同的光子能量进行ARPES测量并和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该强度来自于Se 4pz和Fe 3dxy的杂化轨道。

在超导性质方面,当蒸钾至Γ点出现强度的同时其超导转变温度也相应提高了15 K。

M点附近的超导能隙是各向同性的,大小约15 meV,Γ点处的电子型口袋也有类似的15 meV的能隙特征。相图表明FeSe的超导和FS拓扑性质。虚线代表可能的外延结果。总结了FeSe关于电子掺杂浓度的相图,电子掺杂浓度在x = 0.04—x = 0.22之间,经历了两种Lifshitz相变。在第一种相变下,Γ点附近的空穴型FS口袋(dxz/dyz)消失,超导性质突然增强。

在第二次相变下,Γ点附近的电子型FS口袋(dxy/pz)出现,超导性质又突然增强。以上现象表明超导增强和轨道相关,超导的配对机制也应该是轨道依赖的。

UUID: 2ed3cc37-575b-4eb3-a425-2e49068646f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pdf2txt/2017/中科院物理所_2017-06-05_单层FeSeSrTiO3中Lifshitz相变诱导超导增强丨进展.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