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不仅能缓解头痛,预防心脏病发作,最新研究还显示,它或许能预防恶性细胞的扩散。如果世上真的存在神药,那一定是阿司匹林。这种最初从柳树皮中提取出的药物逐渐扬名立万,成为家庭药箱的中流砥柱。在好几辈人的手中,它成功地治疗了多种疾病,比如关节炎和发烧。有时人们会把它当作预防性的药物,防止卒中和心脏病发作,或者尝试用它预防特殊类型的癌症。
这种药实在太受欢迎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都会售出大约1200亿片的阿司匹林。近年,科学家发现,阿司匹林可能还有一个用途:在肿瘤形成之初,阻止癌细胞在体内扩散。具体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不过已经有一定证据表明:也许有一天,阿司匹林会对现有的癌症治疗手段起到强有力的辅助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对于阿司匹林的反应并不一样,对个别人来说,这种药可能十分危险。
因此,研究者正在尝试开发基因检测手段,从而判断哪些人可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并因此获益。目前,不断有关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活性的发现问世,而这可能会反过来督促研究人员,使他们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尽快区分出哪些患者适合长期服用这种药物。研究人员已经证实,阿司匹林能抑制一种类似激素的前列腺素生成。当这种物质出现在身体不同部位时,可能会引发疼痛、炎症、发热或血栓。
不过没有人想要永远阻断这些自然反应,因为它们能帮助身体从割伤、擦伤、感染和其他意外损伤中恢复原样。但有时,这些反应持续时间过长,弊就会远大于利。比如,长时间(或称慢性)的炎症反应会对原本正常的组织产生反复性伤害,从而增加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最终,根据受损组织的所在位置和其他的影响因素,可能会形成冠状动脉中堵塞血管的斑块,或是隐藏在身体深部的微小肿瘤。
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前列腺素的水平,每年都有大量患者因为坚持服药而避免了数千起心脏病发的可能。不仅如此,它还能将部分肿瘤消灭在萌芽状态。2000年,科学家发现了阿司匹林在体内发挥作用的第二种重要机制:可以促进一种叫做消退素(resolvin)的分子生成,有助于消炎。最近,科学家又试图说明阿司匹林在体内发挥作用的第三种机制:干扰肿瘤细胞在全身扩散(或称转移)的能力。
有趣的是,这一次,阿司匹林的抗炎性质似乎并没有扮演主要角色。肿瘤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甚至会出现一些和常识相悖的现象:在转移时,肿瘤细胞需要和宿主达成一定的协作。部分恶性细胞必须从原肿瘤脱离,穿过临近血管的管壁,进入血液。在身体中游走时,肿瘤细胞必须避开免疫系统的探测。
在这项艰巨的挑战中幸存的恶性细胞,必须从身体另一端的血管中穿出,在一个和它们最初诞生地完全不同的临近组织中安家,开启下一步的繁衍。美国波士顿市布莱根妇女医院的血液学家伊丽莎白·巴提尼利(Elisabeth Battinelli)证明,血小板(主要功能是引发血液凝固)在肿瘤细胞的扩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原本,血小板会沿血管壁聚集在即将撕裂的缺口处,试图修复管壁。
然而,恶性细胞会从聚集的血小板中掠夺某些化学信号。在这些信号的协助下,血管壁不但没有得到修复,反而会撕开缺口,帮助癌细胞突破这层防线,让它们潜入血液。此后,癌细胞会隐藏在一层保护性的血小板之下,躲避免疫系统的探测。一旦肿瘤细胞在身体的另一处突破血管壁,它们就会给跟随而来的血小板发送信号,让它们生产生长因子,启动新血管发育。这就会为正在试图扩大势力范围的继发肿瘤提供必要的通道,输送营养和氧气。
巴提尼利提出了自己的试验方案。她认为,将肿瘤细胞注入小鼠的血液,就能观察到在肿瘤转移时都发生了什么。此时,肿瘤细胞必须在血流中识别方向,从而在身体中找到新家。巴提尼利的团队做了一项试验:专门给某一品系的小鼠喂阿司匹林,然后再为这些小鼠注射恶性细胞。在试验中,他们发现,阿司匹林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阻止了小鼠的血小板帮助任何肿瘤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血液的企图。
此时,血小板既不会掩护刚刚逃逸出来的肿瘤细胞,也不会产生肿瘤细胞在新位点生长分裂时必需的生长因子。由此,阿司匹林似乎能从两种途径对抗癌症:它的消炎作用能够阻止某些肿瘤的形成;它的抗血小板性又能干扰一些肿瘤细胞的扩散。阿司匹林是如何阻止肿瘤细胞,让被劫持的血小板不再为肿瘤细胞服务的?此时,阿司匹林并没有阻断某类化合物的生成,更像是深入到血液细胞的细胞核,影响了部分基因的开启或关闭。
科学家以前从未发现这种机制,为了更好地理解整个过程,杜克大学的心脏病学家迪帕克·乌拉(Deepak Voora)和同事研究了生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他们使用复杂的数学和药理学工具,找到了巨核细胞中会对阿司匹林作出响应的60多个基因。通过开启或关闭这些基因的功能,相应的巨核细胞产生的血小板就不会聚集成团,无法给肿瘤细胞提供掩护了。
因此,阿司匹林除了能阻断前列腺素,还能从根本上“调节血小板的连接方式”,让它们不会在无意中充当肿瘤细胞转移的共犯。乌拉说,要想确认阿司匹林是否真的可以作为一种预防肿瘤细胞转移的药物,还有许多基础研究有待开展。接下来,需要在大规模人群中验证这个想法,并进一步理解这些对阿司匹林敏感的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
与此同时,研究者希望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开发一种基因检测技术,从而分辨阿司匹林能否给某一名患者带来好处。理想情况下,检测不仅可以查出最有效的药物剂量,还可以检出患者的身体是否会像预测的那样对药物作出响应。例如,对心血管疾病而言,阿司匹林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预防血管中血栓的形成——此时所需的剂量可以低至81毫克。
然而,一项涉及325人的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有5%的人对阿司匹林无响应,没有阻止血栓的形成;在另外24%的人身上,药物起到的效果非常微弱。此外,还有人对此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比如渗血。因此,负责任的临床医生不可能建议每个人都天天服用阿司匹林。迄今为止,只有一个办法可以确认一名患者是否会对阿司匹林的抗凝血效应产生响应。研究人员需要在治疗数周后检测患者的血液,看血液凝固的时间是否比之前长。
然而这种耗时费力的做法不够经济实用。检测基因也许会更方便一些,但现在还远没有达到投入实用的阶段。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流行病学家安德鲁·陈(Andrew Chan)说:“要想通过开发一个单分子检测手段,判断一个人是否会对阿司匹林有响应,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阿司匹林起作用的通路不止一条。
”换句话说,研究者和医生在做研发时,需要考虑很多不同的基因,以及它们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决定这名患者是能否从阿司匹林疗法中获益。无论是检查针对心血管疾病的疗法,还是针对肿瘤的疗法,都需要从类似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这个想法实现之前,美国预防服务组(U. 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一家独立的健康委员会)建议,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可以通过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结直肠癌。
根据现有证据,最有可能受益的人一般拥有如下特征:50~59岁;至少还能活10年;这10年中心脏病发作或卒中的风险至少为10%;渗血(包括由于其他药物引发)的风险低于一般人;并且愿意在10年间持续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对于60~69岁的老年人,预防服务组建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选择地推荐阿司匹林疗法。
目前,针对50岁以下及70岁以上的患者,确实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会产生怎么样的风险与收益。
不过,美国弗吉尼亚州爱诺华血栓研究和转化医学中心(Inova Center for Thrombosis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主任保罗·戈贝尔(Paul Gurbel)表示:大部分已经有过心脏病发作史或者卒中史的患者,不论年龄大小,都能从常规阿司匹林疗法中获益。
除此以外,很多医生都建议,如果你认为自己可能突然遭遇心脏病发作,在拨打急救电话之后,应该立即嚼服325毫克的阿司匹林片剂,这或许会帮助你把血栓的损害降到最低。即便如此,阿司匹林也无法弥补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损害。与通过每天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或肿瘤等疾病相比,戒烟(最好是从没抽过烟)、饮食适量、保持身材苗条、坚持运动,可能同样有效,甚至效果更佳。
阿司匹林可能真的是神药,但是它并不能解决困扰你的所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