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末,撞击地球的小行星送了恐龙们最后一程。在曾经的地球霸主灰飞烟灭时,苟且多时的哺乳动物们却在浩劫中生存了下来,并在灰烬中发展壮大——这样的“哺乳动物发家史”,你有听过吗?
这个故事听上去很合理,但它很可能并不是全部的真相。
在分析了数百颗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K–Pg extinction event)前后的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后,芝加哥大学和南安普顿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发现,就“食谱”而言,哺乳动物在大灭绝之前已经相当多样了——而食性多样性,也正反映着物种的多样性。相关论文最近发表在《皇家学会生物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以往的观点认为,哺乳动物在恐龙灭绝后才开始崛起。最新的证据表明,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和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比起来,现生哺乳动物要多样得多。大量的化石证据都表明,哺乳动物在恐龙(鸟除外)灭绝后变得愈加多样。因此,人们一直假设哺乳动物是直到大灭绝之后才开始发展壮大的。”论文通讯作者、芝加哥大学的大卫·格罗斯尼克尔(David Grossnickle)介绍道。
这一传统观点的核心在于“抑制”,即恐龙那霸主一般的存在让哺乳动物们无法发挥自身潜力,长久以来抑制着它们的多样性发展。
但格罗斯尼克尔和同事却在一类特别的化石中看到了不一样的故事。“臼齿能反映动物的取食习惯。尖锐、刀锋一般的臼齿对应的是肉食性,而扁平的臼齿则更像是植食性的。”格罗斯尼克尔说。他们研究了数百颗白垩纪末期到古近纪不同属哺乳动物的臼齿化石,并仔细统计了它们的外形数据。结果发现,在大灭绝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兽亚纲哺乳动物的臼齿就已经非常多样了。
同样在大灭绝前已经欣欣向荣的,还有那些会开花结果的植物——也就是今天遍布各处的被子植物。“在多样化的过程中,被子植物可能为当时的哺乳动物提供了新的种子、果实和授粉的昆虫作为食物。”格罗斯尼克尔指出。他们认为,促进哺乳动物们多样性增加的因素更有可能是食物来源的增加,而不是部分学者认为的恐龙提前“让位”。
“陨石什么的留给我们对付”这样的死亡flag最终带走了绝大部分恐龙,但哺乳动物也没好过到哪里去。
“先前已有研究结果提示,哺乳动物也和恐龙同时经历了大规模物种灭绝。还有研究表明,当时大约85%的哺乳动物种类都灭绝了。”格罗斯尼克尔对科学人说,“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工作进一步说明,这次灭绝事件针对的是食性特殊的哺乳动物。例如,只吃肉的哺乳物种比什么都吃的更容易灭绝。”在经历过大灭绝之后,大部分食性专一的兽亚纲动物都销声匿迹了。
随着新化石的发掘,考古学家们对恐龙和哺乳动物们并存的那段历史也愈发了解。然而,这段故事依旧有待完善。“白垩纪的化石记录参差不齐。其中有些时期能有很多化石,有些则只有零星几个。”格罗斯尼克尔说,“因此,要完善兽亚纲哺乳动物的早期历史,新化石的发现将会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