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一群来自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生物学家在北太平洋海域探测到了一个少见的声音信号。这个信号具备所有鲸类叫声的特点,但只有一点非常特别——它拥有一个远远高于普通须鲸目鲸类15-25赫兹的频率。这意味着这条只能发出52赫兹叫声的鲸鱼可能永远都得不到它的同类伙伴的回应。在接下来的十几年内,这条拥有独特歌声的鲸鱼徘徊在广阔的北太平洋,在深海之下数万公里的旅程中,不停地发出同伴们听不到的呼唤。
人们称呼它为“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2013年,俄罗斯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VKontakte上出现了一项通称为“蓝鲸”或“F57”的死亡游戏。游戏参与者加入一个群组后,将有一名对应的“负责人”,参与者需要提交个人的真实信息,包括自己和家人的真实姓名和家庭住址,甚至裸照,如果有人抵触任务或者泄密,这些隐私信息就会被公开,任务完成不了,负责人还会表示有人会“帮你完成”。
随后参与者被要求在50天内每天完成一个自残任务,包括在胳膊上用刀片刻上“F57”字样、凌晨4:20起床看一部恐怖片、在身体上划出刀口、不与任何人交谈等等,最终在第50天时,结束自己的生命。
随着时间推移和网络传播,俄罗斯境内于2015年出现了第一个因为这项游戏而自杀的青少年。截至2016年,这条来自社交网络平台的“蓝鲸”已经传播到了欧美多个国家,吞噬了上百个年轻的生命。目前,在国内的社交网络中,也出现了一些与蓝鲸游戏有关或者相似的活动和组织。不过让人感到庆幸的是,目前这些与蓝鲸游戏相关的群组已经被全部封禁,我们正在采取措施,阻止这一死亡游戏在青少年中的继续蔓延。
“蓝鲸游戏”的心理解读。为什么这样一个在成年人看来十分荒诞幼稚的游戏会吸引这么多青少年参与其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引导着这些孩子一步步走上自戕的结局?这里面确实暗含着许多心理学陷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宏教授和研究生王分分同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解读:青春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这段时期的心理特点本身就更为敏感、容易出现波动,并且喜欢追求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
并且被这个死亡游戏吸引的青少年中可能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历坎坷,无法获得来自家庭和同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了逃避这个让人生厌的现实世界,他们很可能会将这样一个基本上是无条件接受他们的组织当做自己最后的归属地。加之他们对于自我存在价值的认同可能处在长期缺失的状态,一旦被这种游戏的组织者所“关注”,就会将其视为对自己的“关爱和支持”,无条件地听任对方的任何指令。
除去对这些青少年心理的精准把握,蓝鲸游戏组织者所创造的环境氛围也非常具有煽动性和压迫感:凌晨4点20分。不论是被闹钟叫醒还是严重的失眠,处在这个凌晨最黑暗的时分,人的意识状态显然是与白天有所区别的——无法思考、孤独焦虑、心理防御性降低……处在这种脱离现实的状态极易产生“认知融合”,即在特定的环境下,因为丧失了对现实或自我的觉察,相信环境中由语言描述的“事实”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者极易接受组织者的心理暗示,如“死亡是神圣的”、“死亡意味着重生”、“死亡会解决你所有的困惑”等等。
情绪绑架理智:组织者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自伤程序,让身心本身就脆弱的青少年从观看恐怖电影、视频,一整天不和现实世界交流,发展到在身上划伤口,最后终结自己的生命。无论是孤独、抑郁、恐惧,还是其他情绪,只要上升到一定的程度,都会让人减弱甚至失去理智思考的能力、无法反省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极易被煽动。
压力:组织者在参与者想要退出时施加恐吓,在经历了一系列自伤任务、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一个人能承受住多大的压力呢?在重重刺激和压力下,参与者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思考和行为。别说青少年,恐怕部分成年人也难逃被操控的处境。
最终,这些被吸引进游戏的孩子们就像是那条在深海中拼命呼唤却永远都不会被同伴听到的鲸鱼,一旦获得一点点回音,即使等待在他们面前的是永无回头之路的深渊,都会义无反顾的继续前行。
认清自我,走出深渊。以上组织者所利用的心理其实都是很普遍和正常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某种场合下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和念头。问题在于如何处理自己与这些想法、念头的关系,而不被其所控制。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接触现实和认知解离。前面谈到,参与游戏的青少年沉浸于组织者所设定的环境和氛围中,基本处于无法有效利用理智的状态,是脱离现实的。
勇敢地走出去,多与自己的同伴、兄弟姐妹、父母等接触,用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去丰富自己的生活;或者参加积极向上的社会或集体活动,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乐趣。
认知解离则需要让孩子们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当出现或者被传递一种想法的时候,要能够跳出来去觉察这个想法,而不是陷在想法中无法自拔导致被洗脑。要学着清醒地认识自己,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学着认清和接纳当下的现状,不轻言放弃;发生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停下来,做个深呼吸,觉察反思自己的状态和周边的环境,最后选择符合内心价值的行为,从而不盲目冲动、被人控制和利用。
反思——现在的孩子们怎么了?“蓝鲸游戏”的创造者Philipp Budeikin被捕时说:“我在通过这个游戏清除社会中的垃圾,那些自杀的孩子获得了现实中没有的东西:温暖、认同和沟通”。这些话在旁观者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可是在那些被蓝鲸游戏吞噬了生命的孩子们中,肯定会有人认同这是无法反驳的真实——他们用血和生命的代价换来了重获归属和认同的满足。
进入中学阶段后,青少年正在经历着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处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极不稳定,个体内部以及与外界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在21.6%-32%之间,并且有上升趋势。
2013年天津社科院“青少年心理障碍实证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天津市2000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5.31%,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占6.72%。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总督导徐凯文老师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谈到:“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他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么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这个大概是根本原因。”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迁裹挟着我们每一个人自愿或者不自愿地向前奔跑,我们越来越在意物质成果、财富收益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却越来越不愿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回答这些问题,那么这些孩子们又怎么能得到答案。如果你是一名教育者,请记住,你能带给孩子的最美好的东西不是金钱,不是分数,而是理解TA,支持TA,让孩子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有能力做真正的自己。
如果你是那条徘徊在深海中的孤单的鲸鱼,请不要放弃,只要一直向前走,阴影总会散去,你的呼唤终将得到回应。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取消了来自军队的声呐探测技术支持;加之主要研究者的不幸去世,科学家们在2004年中断了对这条“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的追踪。然而在2010年,另一个研究团队同时在两个不同的方位再次捕捉到了这个独特的来自深海的呼喊。
虽然仅有一次的发现无法说明任何问题,但是它仍然带给了我们希望——或许52赫兹终于找到了另一个自己,或许它只是一个喜欢脱离团队的独行者,也或许它终于把自己的歌教给了其他鲸鱼。不论是孑然一身还是寻得了伙伴,它依然潜行在茫茫海洋中,从未放弃的唱着那首特殊的,只属于自己的歌。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自杀与危机干预热线。所在地:北京。机构性质:NGO。费用:免费。联系方式:24小时热线:800-810-1117(座机),010-82951332(手机),010-82951150(手机),bjcrisis@126.com(邮件)。“12355”青少年服务台(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服务热线)。所在地:全国。机构性质:NGO。费用:免费。联系方式:1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