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维外包给机器,会让人类变愚蠢吗?荷兰裔美国作家房龙(Hendrik W. van Loon, 1882-1944)因作品深入浅出,颇受青少年喜爱。他于1934年写了一本书叫《发明的故事》(The Story of Invention)。
与他同年出生的另外一位美国作家凯利(Fred C. Kelly, 1882-1954)早他10年也写过一本书,叫《懒惰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ziness)。这两部作品中都阐释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对勤奋的“贬斥”和对“懒惰”的“褒奖”。
懒惰促进文明。房龙在他的书中写道,万物都有惰性,在无所事事的环境中,就连一只小虾米也不会去做任何勤奋的努力,生活的目的就是继续活着。
那么,按照房龙的推理,勤奋的目标就是为了哪一天可以懒惰,而不再勤奋了。凯利似乎比房龙走得更远,他甚至将懒惰升华为一种高级的智慧。他认为,人类的进步不是由于勤奋,而是由懒惰促成的。比如说,发明了水桶是因为人懒得频繁到河边打水;发明了水车水泵是由于人觉得翻山挑水太累;发明了船是人不想到绕远过河等等。
机器:人类懒惰到极致的产物。在当今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哪些是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重要操作呢?
在我看来,就是“算法”。去年三月份,阿尔法围棋(AlphaGo)横空出世,将韩国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打败。今年一开年,又冒出个大师(Master)来,在网络上将世界上东西南北的围棋高手杀得片甲不留,包括我国围棋“棋圣”聂卫平,也被他“斩于马下”。不到一年时间,谷歌公司的DeepMind团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不能不说是算法的功劳。
思维外包:让人类更愚蠢?
这又让我想起柏拉图在《斐德罗篇》(Phaedrus)中讲的一个古代埃及的神话故事。发明文字的鸟首人身大神修思(Theuth)得意地跟埃及国王萨姆斯(Thamus)讲,读书将使埃及人更加聪明,让他们博闻强识。萨姆斯国王说,多才多艺的修思啊,你可能恰恰弄反了。读书使人们依赖写下来的东西,不再去努力记忆,只能依赖外在符号的提醒。他们借助文字的帮助,看似能够无师自通地知道很多事情,实际上仍然一无所知。
“他们的心是装满了,但装的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赝品。”反过来看,把思维外包是否也有点儿柏拉图讲的神话故事的意味呢?所以,会思考的人类与未来的机器学习者之间如何划分界限呢?
人类最终会成为算法受益者。显然,多明戈斯认为思维外包的后果并没有那么严重。他认为将思维外包给机器,会使人类受益。他还说,苏格拉底就不喜欢书写,因为会让人们忘记事情。但幸运的是,柏拉图替他记下了他的想法。
之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就类似于今天的机器,否则谁还能记得历史上还有个叫苏格拉底的伟人呢?书写的确能加强人的记忆,谷歌更是如此。所以,把思维外包给机器,可以让人们集中在更具有新意的事物上,而不是相反,把我们变得更加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