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雀无声”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讲的是非常安静,连乌鸦和麻雀的声音都听不到。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鸦雀”,并不是乌鸦、麻雀它们,而是另外一类鸟。和“鸦雀无声”没有半毛钱关系的鸦雀,这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棕头鸦雀。鸦雀是什么?不过鸦雀总归还是“雀”,它们是雀形目下的一个分类,属于莺鹛科。世界上约有25种鸦雀,其中19种分布在我国,三趾鸦雀、暗色鸦雀、灰冠鸦雀、震旦鸦雀等还是我国的特有鸟类。
可以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鸦雀大国。
个头小巧,是鸦雀们的共同特点之一,唯有一个例外。红嘴鸦雀是个“巨无霸”,圆圆的头部长着一副大嘴,它们体长28厘米左右,是小个子鸦雀的两倍还多,只比灰喜鹊稍小一圈。鸦雀中的巨无霸——红嘴鸦雀。
认识了鸦雀,让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震旦鸦雀。震旦鸦雀图(总算轮到我!
“震旦鸦雀”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奇怪——我刚刚开始观鸟的时候,身边有位鸟友总是念叨着想看“震荡鸦雀”,让我困惑了许久。为什么要叫“震荡”,难不成这鸟有些多动症?后来才知道,只是我的这位朋友发音不清楚而已……著名博物学家阿芒·戴维命名的震旦鸦雀 Paradoxornis heudei(1872)。那么,震荡,啊不,“震旦”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古印度,华夏大地就被称为“震旦”。
想不到这种小小的鸦雀,肩负着如此厚重的名字,不愧是特有种!
在鸦雀中,震旦鸦雀算是中等体型,体长约19厘米。最鲜明的特征是圆圆的灰色头部上亮黄色的嘴,以及延伸至枕部的一双黑色眉纹。它们整体棕黄色,背部具黑色纵纹,腹部几无斑纹。中央尾羽黄褐色,外侧尾羽黑色,尾羽羽端白色。要概括震旦鸦雀外形的关键点,七个字足以:头圆,嘴厚,没脖子。
震旦鸦雀和大杜鹃刷脸并不能保命。
除了红隼、白腹鹞、鹊鹞等天敌可以直接捕杀震旦鸦雀,还有另一种鸟也时刻盯着它们,就是大杜鹃。大杜鹃在自然界中是“借鸡下蛋”的典型。成年的大杜鹃从不筑巢养育后代,而是把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中托管。这种的行为在生物学上被称为“巢寄生”。在北方地区,大杜鹃常会选择东方大苇莺作为自己的宿主,有时也会选择震旦鸦雀下手。
大杜鹃的雌鸟会借震旦鸦雀亲鸟离巢期间偷偷潜入巢中,先吞掉宿主巢中的一枚卵,然后以极快的速度产下一枚自己的卵,使巢中卵的总数保持不变。大杜鹃的幼鸟总是第一个出巢,眼睛还未睁开便费劲力气用后背驮着巢中的其他卵,抵着巢边,一点点地上移挪动身体,把窝里的震旦鸦雀卵逐一推出巢外。震旦鸦雀亲鸟则把大杜鹃幼鸟当成自己的娃,一口一口喂大,直到比自己还大……
受杜鹃欺负的震旦鸦雀也不是吃素的,别看它们长相很萌,可苦了那些研究它的科研人员。要研究鸟类,研究者需要给它们做环志——就是抓住一只鸟,并给它的跗蹠套上金属环用于个体区分。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个不注意就会被它们咬,或者说被它们拧。但被咬也分程度。普通翠鸟的嘴虽然长,但它们力量不大,长嘴偶尔夹住你,就像轻轻被筷子夹了一下,没有太多的痛疼感。震旦鸦雀可不一样。鸦雀这类鸟都嘴厚,咬人自然不在话下。
如果被咬到指尖缝这种地方,再拧上一下,真是想着都疼。
震旦鸦雀主要生活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芦苇丛中,常集小群活动。它们常常利用一双有力的脚爪牢牢地钩住芦苇秆,从下而上攀爬于芦苇中,主要取食芦苇丛中的昆虫。一旦发现有虫,它们便会用坚硬的喙部嗑开芦苇秆,把藏在其中的虫子揪出来吃掉,因此也被称为“芦苇中的啄木鸟”。震旦鸦雀的巢也在芦苇丛中。
觅食时,震旦鸦雀有时会跳至芦苇顶端,细细的芦苇尖可承受不了这小胖鸟的体重,当芦苇被它们的体重压弯时,震旦鸦雀又会再次飞走或跳到别的芦苇上继续觅食。如果你走过一片芦苇丛,听到其中传来清脆的嗑芦苇杆声,可以试着找一找,说不定就是震旦鸦雀正在捕食呢。
震旦鸦雀,它们喜欢栖息于较为原始的芦苇荡中,这种萌萌的鸟儿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随着城市的开发,震旦鸦雀这个全球性近危鸟种所钟爱的芦苇荡却是越来越少,想在芦苇荡中一睹震旦鸦雀的身影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震旦鸦雀现在是上海的市鸟候选之一,希望这萌物可以在芦苇丛长久的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