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高温?!可能跟城市“抱团”有关!|新知

作者: 程莉

来源: 中国气象局

发布日期: 2017-05-19

中国学者发表的研究指出,城市规模可能是影响极端高温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的集群化发展对极端高温事件空间格局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规模的年增长率和热岛规模的增加与极端高温事件的出现区域一致。

这两天,入夏不久的北京给人的感觉却是要热融化了。北京气象台日前发布今年首个高温黄色预警:预计17日至20日,平原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4℃至36℃,其中17日至19日的最高气温将达到35℃以上,部分地区将达到37℃左右。

城市频频出现极端高温事件,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中国学者今年年初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城市规模可能是影响极端高温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判断主要基于近来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数据。

2017年1月,发表在《科学通报》的一篇文章“长江三角洲城市集群化发展对极端高温事件空间格局的影响”指出,不同规模城市对极端高温事件空间格局的影响差异明显,以规模为492.8~932.6平方公里的城市影响最大。

虽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着城市群极端高温事件的年代际波动,但2003~2013年城市集群化发展已经改变了长江三角洲极端高温事件空间格局,来自江苏省气候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及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的研究者在论文中说。

文章基于长序列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逐日百分位数法确定极端高温事件,结合Chow检验、线性倾向原理和空间相似性分析,研究了城市集群化发展对极端高温事件空间格局的影响。

结果表明:2003~2013年是长江三角洲城市集群化发展时期,城市群规模的年增长率高达1206.48平方公里/年,2013年城市群热岛规模比2003年增加了18154.0平方公里,极端高温事件出现异常的区域与城市群快速发展区一致。

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分析其对气温变化趋势和高温事件强度的影响,但对热岛—高温相互作用、城市化对高温事件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较少。

国内外研究认为城市热岛属局地小气候现象,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限,对大尺度气候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因此,气候变化研究主要将城市热岛当作影响气温序列均一性和代表性的非气候因子,该研究发现,中国大多数内陆城市热岛效应应对夏季平均最高气温上升趋势的贡献率不到10%。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以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城市群规模不断扩大,区域性热岛正在迅速扩张,对极端高温事件时空分布的影响已不可忽视,该研究强调。例如,上海最高气温增长率为0.433℃/10年,远高于周边地区,城市化贡献了43%的高温热浪增幅。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也是中国经济发达,财富和人口高度集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其城市化对夏季平均最高气温上升趋势的贡献率高达33%~68%,已明显增强了高温强度、增加高温日数,导致高温热浪频率增加,并引发严重氮氧化物(NOx)污染问题。

论文作者指出,特别是2013年夏季大范围极端高温,上海、杭州等城市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均突破历史极值,高温日数高出气候平均值30余天,中暑人数明显增多,用电负荷屡创新高。

全球变暖和城市化的叠加效应,已使得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当前遭遇极端高温事件的概率比20世纪50年代高出60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加拿大环境部下属的气候研究中心以及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研究者在201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

糟糕的是,多项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和城市集群化发展相互叠加的趋势仍将持续下去,将进一步增强高温强度和持续时间,加重能源消耗,危及人体健康,进而放大极端高温事件带来的危害。

作者们在论文中指出,这项研究结果可为正处在起步阶段的城市群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UUID: 21179335-0cda-4b31-84f3-d3a6d5eb4be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05-19_极端高温?!可能跟城市“抱团”有关!|新知.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