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讲莼菜前,我必须强行给大家灌输一个意识:莼菜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中唯一的常用食材,也是常用食材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如果在野外看到莼菜,千万不要随便捞来吃。因为如果它是野生的,你可能会被判刑;如果是人工种植的,你可能会被打。北方人民可能要发问了:莼菜是什么,怎么我没吃过?如果有机会去江南地区玩耍,在餐桌上你就能看到莼菜的身影。它是一种睡莲科植物,也叫露葵、马蹄草或者湖菜,长在温暖的地方。
莼菜很容易生长,不过一般的河湖水塘养不了它,因为莼菜性纯不耐污,必须得长在水质极其清洁的地方,也因此才被叫做“莼”。在我国环境条件日趋严峻的今天,野生莼菜栖息地越来越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大部分人对莼菜的印象是:一种丁字形的小蔬菜,丁字的横中间粗,两头尖。其实这是你没有仔细观察它。如果用筷子把莼菜慢慢展开,你就会发现它真是名副其实的“微型睡莲”了——叶子的形式和睡莲叶非常相似,只是小。
古人对莼菜长相的形容比我们讲究。据《苏州府诗》记载,四月时的莼菜叫“雉尾莼”,最肥美;到五六月,茎已长得像古代妇人头上插的钗股,这时就叫“丝莼”了;立夏以后,莼菜进入旺盛生长阶段,可以大量采收。这个和《本草纲目》的记载基本吻合,只不过李时珍爷爷多加了一句“至秋,老者则名葵莼,或作猪莼,言可饲猪也”。挺好的莼菜,给喂猪了。采莼不易,且吃且珍惜。
莼菜生在水里,藏在水草之间,非常难采摘,所以采莼也是江浙一带的一大盛景。采莼人有一种特殊的工具——菱桶。外形像一只洗澡盆,人钻进桶里,靠浮力刚好能露出上半身,眼睛比水面高十厘米,这样才好观察到莼菜的踪迹,一边划水一边采摘。也有的采莼人是趴在小船上工作,总之都是又费力又费神的活儿。采到的莼菜要迅速处理,不然很快变黑变烂,就不能吃了。所以在古代,只有适宜的季节才吃得到莼菜。
不过今天,我们有了高级的技术,采来的莼菜经过像茶叶一样的高温“杀青”,再用白醋或者柠檬酸杀菌,真空封装,然后全世界人民就都可以吃到了。如果你吃过莼菜,会觉得它基本没什么味道。但不知道你注意了没有,莼菜一般都是和鱼、河鲜一起烹制的,比如著名的“西湖莼菜羹”、“莼菜汆塘鱼”等等。这是因为莼菜中锌的含量非常高。
锌有一个特殊的能力,就是提升人对鲜味的感知力,就像我们中学化学课学的“催化剂”一样,从头到尾它也没干啥,但是效果确实加倍了。除了提鲜,莼菜还有一点让人欲罢不能:滑。这种口感仿佛鼻涕的黏腻滑溜,跟山药、木耳菜很像,因为它们滑的原因类似——表面有多糖类物质附着。这种多糖让莼菜自带了一种“勾芡”技能,它能自动地增加菜肴的粘稠度。比如你要做莼菜汤,成品往往是黏稠的羹;要做莼菜羹,成品可以说是莼菜粥了。
所以想做这种调皮的食材,记得多加点水。在诸多的莼菜菜肴里,最著名的是“莼鲈之思”。西晋有位苏州文学家,叫张翰,住在洛阳。一年秋天,张翰十分思念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于是果断辞官,回家吃去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翰,把鲈鱼细丝和莼菜做成的汤叫做“莼鲈之思”。现在到苏州去,每个当地饭馆都有这道汤,每天恐怕要卖几千上万份。北方朋友想吃莼菜,可以去超市买封装莼菜。记得开包后洗一洗,去掉白醋或柠檬酸的酸味。
要是手头没有鲈鱼或者河鲜,能怎么吃呢?今天就教你一道鸡蛋莼菜羹。原料:莼菜、鸡蛋、盐、淀粉。步骤:1. 莼菜洗净备用。2. 锅中加适量清水,烧开后放入莼菜。3. 倒入适量水淀粉后,搅匀关火。4. 鸡蛋打散后,撒入汤中静置,直至蛋液成形再搅动。最后,作为一个合法营销号,广告还是要有的。配着《果蔬志》,我们新推出了《果蔬笺》,好看又实用,快去买!淘宝店铺:博物小馆自然市集。微店:博物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