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勃鲁盖尔《玛丽蒙特城堡周边的风景》(c.1611),现藏美国弗吉尼亚艺术博物馆。图中左下方,有人手持察谍镜眺望远方。
在本栏目开篇《伽利略、望远镜与日心说》中,笔者介绍了大勃鲁盖尔(Jan Brueghel the Elder,1568-1625)1611年左右完成的一幅画《玛丽蒙特城堡周边的风景》,其中有一个手持察谍镜眺望远方的人物,然而没有言及此人的身份、作画时间以及玛丽蒙特城堡这个地方的特殊意义。本文尝试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察谍镜的发明
察谍镜(spyglass)是望远镜最早的叫法,发明者是17世纪初的荷兰眼镜匠,米德尔堡(Middelburg)的利佩希(Hans Lippershey,1570-1619)、詹森(Zacharias Jansen,1585-c.1632),以及阿姆斯特丹以北阿勒科玛(Alkmaar)的梅提乌斯(Jacob Metius,c.1571-c.1631)都是有资格的候选人。
1608年左右,察谍镜已在一些地方出现,特别是在荷兰(联省)共和国南部以及与之接壤的佛兰德斯地区,那里由西班牙及代表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控制。荷兰与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当局都意识到这一发明的军事意义,"察谍镜"这一名称就很说明问题。
法国学者波莱尔(Pierre Borel,c.1620-1671)是最早考察望远镜发明史的作者之一,他于1656年出版《望远镜的发明》(De Vero Telescopii Inventore)一书,内中记录了米德尔堡眼镜匠利佩希和詹森的事迹。
利佩希或其他某位磨镜匠可能是偶然发明察谍镜的,下面两图显示了灵感到来瞬间的情境:某人将一枚凸透镜放在眼前的一枚凹透镜前方,再对二者间的距离加以调整,意外地发现远处的景物变大了,如果再用一个镜筒将两枚镜片连接起来,就制成了一台察谍镜——严格说来,是伽利略式的望远镜(telescopy)。"望远镜"在科学上的应用以及这个词的由来也都与伽利略有关。为了方便,以下行文一律用望远镜。
大勃鲁盖尔绘画中的"秘密"
大勃鲁盖尔是著名的风俗画家老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c.1525-1569)的儿子,他还有一个与父亲同名的画家哥哥(Pieter Bruegel the Younger,1564-1638)先用了"小勃鲁盖尔"的称号,所以他就干脆自称"老大"(the Elder)了。这虽然是个玩笑,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鼎鼎大名的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是大勃鲁盖尔的"铁粉",二人关系密切,同效力于西班牙总督、尼德兰南部的实际统治者、奥地利大公阿尔伯特七世(Albert VII,1559-1621),以及他的妻子西班牙公主伊莎贝拉(Isabella Clara Eugenia,1566-1633)。
在阿尔伯特与伊莎贝拉的宫廷里,聚集着一大批来自佛兰德斯、德国和意大利的画家,大勃鲁盖尔的确是他们中的老大。
大勃鲁盖尔与鲁本斯合作绘制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617-1618年间完成的"五种感觉"(The Five Senses)了。
这"五种感觉"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由鲁本斯绘制人物——每幅画上都有两个人物,一般是一位裸妇(维纳斯)与一个小爱神(丘比特),《味觉的寓意》中则以好色贪吃的萨提尔(Satyr)取代丘比特;大勃鲁盖尔则绘制画面的主要部分——背景和各种器物。
现在,我们来讨论画中的最重要道具——维纳斯与丘比特中间的望远镜。
2008年,两位意大利天文学家莫拉若(Paolo Molaro I)和塞尔维利(Pierluigi Selvelli)在《意大利天文学会会刊》上发文,宣称发现了大勃鲁盖尔绘画中的"秘密"。他们首先讨论的是《玛丽蒙特城堡周边的风景》,认为它包含世界上最早的望远镜图像,画中的持镜人正是阿尔伯特七世。
他与前任总督不一样,对新教徒没有刻骨的仇恨,同时他和妻子伊莎贝拉(原为西班牙公主,出嫁后称奥地利女公爵)都对科学和艺术有浓厚的兴趣。两位作者指出,画面中阿尔伯特手持的两头带有金属环套的圆筒,估计长约40-46厘米,直径5厘米,是一架伽利略式的望远镜。
关于《视觉的寓意》中的那台仪器,莫拉若和塞尔维利注意到:镜筒呈银白色,立在支架上,呈30度角上仰,似乎暗示它是用来观天的,两端带有黑色的护镜套头,镜身一头粗一头细,中间有七个扣环,很可能起着截取光栅的分划板作用;参照周边景物与人体,估计镜身全长在70-80厘米之间,目镜口径约2厘米,物镜口径约6-7厘米。他们认为,这是一架开普勒式的望远镜,即由两块凸透镜组成的折射式望远镜。
地上还有一台呈直筒状、应该属于伽利略式的望远镜。一只猴子正在摆弄它,画面最前端还有一只猴子,脑瓜上架着一副眼镜,手里还拿着一副。在佛兰德斯传统中,猴子被认为是一种既淘气又愚蠢的动物,这里的寓意或许有三层:一是表达望远镜是由眼镜演变来的;二是表达望远镜这一发明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震撼;第三层意思是笔者兀自揣度的,即暗讽"荷兰望远镜"已经过时了,现在不过是猴子的玩物而已。
关于最后一点的政治含义,后文将给出详细的说明。
八十年战争中的短暂和平
现在让我们暂时离开望远镜,来看看尼德兰当时的政治形势。从1568年开始,尼德兰北方就爆发了反抗西班牙统治的革命,直到1648年获得独立,史称八十年战争。整个八十年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68年至1609年,整整打了31年;第二阶段从1621年至1648年,又打了27年;中间是12年的和平期。
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北方七个省在奥伦治亲王威廉一世(William I,Prince of Orange,1533-1584)的领导下建立了乌得勒支同盟,后来发展成联省共和国。西班牙方面则对起义者给予无情镇压,双方在一些重要的城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例如,佛兰德斯重镇安特卫普就屡遭兵祸荼害。1576年11月4日,西班牙军队攻占并洗劫了这座富裕的城市,约有7000名市民被杀,800多间房屋被焚。
若干年后,灾难再次降临安特卫普。经过一年多的围城与水陆进攻,1585年8月17日西班牙军队再次破城,约6000人被杀,更多的新教徒被迫逃亡他乡。
威廉的儿子毛里斯(Maurice of Nassau,1567-1625年)是个军事天才,他是荷兰联省军队的总指挥与共和国的实际领导者,继承了父亲的亲王头衔,也被称为拿骚的奥伦治亲王。
毛里斯亲王对现代陆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关键有三:第一是为每位士兵配备工兵铲,用来挖掘战壕,而在此前防御被认为是胆怯行为;第二是将火绳枪的装弹与射击分解为42个单一的连续动作,也就是按照合理的机械程序来训练火枪兵;第三是根据火绳枪的射程与装填弹速度合理配置步兵阵列,具体来说是将火枪兵放在长矛兵的两翼,与长矛兵的第四、五列平行。
这些举措极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被认为是"群体组织行动理性化"的典型案例。毛里斯亲王还是最早在军事行动中使用望远镜的人,他也重视军事地图的绘制,并尝试过使用炸弹和毒气。在毛里斯亲王的指挥下,联省军队在一系列战役中赢得了胜利。
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毛里斯亲王率领的联省军队从西班牙手中收复了尼德兰北方的大部分领土。可以看出,望远镜的故乡米德尔堡正位于新国家的边缘地带。
那是一座临海的商业城市,也是最早参加乌得勒支同盟的造反省份——泽兰(Zeeland)的省会。尽管在八十年战争的第一阶段也曾遭到西班牙军队的围困,但是由于商业繁荣以及毗邻天主教地区,米德尔堡的宗教冲突并没有像其他处如安特卫普那样激烈。有迹象表明,在和平谈判进行当中以及签约当年,西班牙与哈布斯堡王朝方面已经获知望远镜的信息,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详述。
同时,西班牙帝国在海上遭到重大打击而元气大伤。
从1606年开始,筋疲力尽的双方开始接触谈判,1609年4月9日在安特卫普签订了《和平协定》(Twelve Years' Truce),阿尔伯特与伊莎贝尔事实上承认了荷兰(联省)共和国的独立。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尼德兰革命在北方取得胜利,南方10个天主教省则仍由西班牙控制。《和平协定》的签订为尼德兰带来了12年的安定。
1621年阿尔伯特七世死后战火复燃,直到1648年荷兰全境获得独立,为八十年战争的第二阶段。望远镜的发明与传播,就正好处于谈判与实施《和平协定》的历史时期。设想一下,如果双方仍然处于战争对抗状态,荷兰方面一定会采取一些特别的紧急措施,严防这一具有军事意义的新发明被泄露给敌方。
这就是作者们声称的重要"秘密"。
我们知道,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在《屈光学》(Catoptrics,1611)一书中,首次对望远镜的光学原理给出了解释,他又提出一种由两块凸镜组成的折射式望远镜,但是自己并没有动手制作。
一般认为,最早将开普勒的设计付诸实现的是德国耶稣会士施讷尔(Christoph Scheiner,c.1573-1650),他在自己的天文学著作(Rosa Ursina sive Sol,1626-1630)中曾言及此事。令人费解的是,《视觉的寓意》完成于1617年,也就是开普勒《屈光学》出版六年以后。那么,身在哈布斯堡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中心布拉格的开普勒,与在尼德兰对峙的双方是否存在知识交流呢?
莫拉若和塞尔维利认为,交流是可能的。
他们发现,关于开普勒式望远镜的最早报告与哈布斯堡王朝有关:前面提到的那个施讷尔在自己的书(Rosa Ursina)中声称,1617年就制成了开普勒式的仪器并向大公爵马克西米连三世(Archduke Maximilian III,1558-1618)展示,后者与阿尔伯特七世,以及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1552-1612)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是老皇帝马克西米连二世(Maximilian II,1527-1576)。
施讷尔在写于1615年1月4日的一封信中还提到了"一种新发明的仪器"(a newly invented instrument)。此外,另一条资料显示,马克西米连三世在1615年得到一架有两个凸镜头的望远镜。因此,阿尔伯特七世从布拉格的哥哥那里得到或听闻类似仪器是很有可能的。
现在让我们暂时离开望远镜,来看看尼德兰当时的政治形势。
从1568年开始,尼德兰北方就爆发了反抗西班牙统治的革命,直到1648年获得独立,史称八十年战争。整个八十年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68年至1609年,整整打了31年;第二阶段从1621年至1648年,又打了27年;中间是12年的和平期。
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北方七个省在奥伦治亲王威廉一世(William I,Prince of Orange,1533-1584)的领导下建立了乌得勒支同盟,后来发展成联省共和国。西班牙方面则对起义者给予无情镇压,双方在一些重要的城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例如,佛兰德斯重镇安特卫普就屡遭兵祸荼害。1576年11月4日,西班牙军队攻占并洗劫了这座富裕的城市,约有7000名市民被杀,800多间房屋被焚。
若干年后,灾难再次降临安特卫普。经过一年多的围城与水陆进攻,1585年8月17日西班牙军队再次破城,约6000人被杀,更多的新教徒被迫逃亡他乡。
威廉的儿子毛里斯(Maurice of Nassau,1567-1625年)是个军事天才,他是荷兰联省军队的总指挥与共和国的实际领导者,继承了父亲的亲王头衔,也被称为拿骚的奥伦治亲王。
毛里斯亲王对现代陆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关键有三:第一是为每位士兵配备工兵铲,用来挖掘战壕,而在此前防御被认为是胆怯行为;第二是将火绳枪的装弹与射击分解为42个单一的连续动作,也就是按照合理的机械程序来训练火枪兵;第三是根据火绳枪的射程与装填弹速度合理配置步兵阵列,具体来说是将火枪兵放在长矛兵的两翼,与长矛兵的第四、五列平行。
这些举措极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被认为是"群体组织行动理性化"的典型案例。毛里斯亲王还是最早在军事行动中使用望远镜的人,他也重视军事地图的绘制,并尝试过使用炸弹和毒气。在毛里斯亲王的指挥下,联省军队在一系列战役中赢得了胜利。
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毛里斯亲王率领的联省军队从西班牙手中收复了尼德兰北方的大部分领土。可以看出,望远镜的故乡米德尔堡正位于新国家的边缘地带。
那是一座临海的商业城市,也是最早参加乌得勒支同盟的造反省份——泽兰(Zeeland)的省会。尽管在八十年战争的第一阶段也曾遭到西班牙军队的围困,但是由于商业繁荣以及毗邻天主教地区,米德尔堡的宗教冲突并没有像其他处如安特卫普那样激烈。有迹象表明,在和平谈判进行当中以及签约当年,西班牙与哈布斯堡王朝方面已经获知望远镜的信息,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详述。
同时,西班牙帝国在海上遭到重大打击而元气大伤。
从1606年开始,筋疲力尽的双方开始接触谈判,1609年4月9日在安特卫普签订了《和平协定》(Twelve Years' Truce),阿尔伯特与伊莎贝尔事实上承认了荷兰(联省)共和国的独立。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尼德兰革命在北方取得胜利,南方10个天主教省则仍由西班牙控制。《和平协定》的签订为尼德兰带来了12年的安定。
1621年阿尔伯特七世死后战火复燃,直到1648年荷兰全境获得独立,为八十年战争的第二阶段。望远镜的发明与传播,就正好处于谈判与实施《和平协定》的历史时期。设想一下,如果双方仍然处于战争对抗状态,荷兰方面一定会采取一些特别的紧急措施,严防这一具有军事意义的新发明被泄露给敌方。
这就是作者们声称的重要"秘密"。
我们知道,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在《屈光学》(Catoptrics,1611)一书中,首次对望远镜的光学原理给出了解释,他又提出一种由两块凸镜组成的折射式望远镜,但是自己并没有动手制作。
一般认为,最早将开普勒的设计付诸实现的是德国耶稣会士施讷尔(Christoph Scheiner,c.1573-1650),他在自己的天文学著作(Rosa Ursina sive Sol,1626-1630)中曾言及此事。令人费解的是,《视觉的寓意》完成于1617年,也就是开普勒《屈光学》出版六年以后。那么,身在哈布斯堡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中心布拉格的开普勒,与在尼德兰对峙的双方是否存在知识交流呢?
莫拉若和塞尔维利认为,交流是可能的。
他们发现,关于开普勒式望远镜的最早报告与哈布斯堡王朝有关:前面提到的那个施讷尔在自己的书(Rosa Ursina)中声称,1617年就制成了开普勒式的仪器并向大公爵马克西米连三世(Archduke Maximilian III,1558-1618)展示,后者与阿尔伯特七世,以及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1552-1612)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是老皇帝马克西米连二世(Maximilian II,1527-1576)。
施讷尔在写于1615年1月4日的一封信中还提到了"一种新发明的仪器"(a newly invented instrument)。此外,另一条资料显示,马克西米连三世在1615年得到一架有两个凸镜头的望远镜。因此,阿尔伯特七世从布拉格的哥哥那里得到或听闻类似仪器是很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