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铭是一个语速极快、轻松幽默的80后科学家。2013年回国至今,他每天像陀螺一样旋转,因为他对很多事物都充满热枕;支撑他的还有一点使命感:想影响一些人,想改变一些事。受杨振宁先生的启发,他选择了蓬勃发展的生命科学。王立铭记得17年前,还在读高二的他翻开了一本杨振宁先生的随笔集。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在书中谈到庆幸自己投身于粒子物理领域。
书中写道:“一个年轻人在研究职业开展的早期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这句话触动了王立铭。世纪之交,当时的电视新闻里每天都在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尽管这句话今天被调侃成了21世纪后半叶才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立志做科学家的他一心想投入这个蓬勃发展的学科。
在旁人眼中,王立铭这一路走得顺风顺水。
高考考入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大学时代曾在几家不同的研究所参与课题研究,后又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他在读博期间利用果蝇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技术对果蝇复杂社会性行为进行研究,得到过一系列相当有趣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专业选择,王立铭不是没有动摇过。从本科时代到博士毕业,他无数次地坐在实验室里眺望窗外,问自己:眼下的生命科学研究离产业还那么遥远,自己究竟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他要在亲身实践中寻找答案。他回国后选择加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上海办公室,用一年时间深入了解医药产业。
在回归科研、入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后,科研始终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既是热爱使然,更是他认定自己必须去承担的责任。在浙大,王立铭带领他的团队以果蝇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更多生命奥秘。他们把果蝇觅食和进食行为的定量变化作为指标,研究各种环境刺激如何影响了对这些行为的精密调控,进而寻找这些病理变化的神经生物学机理,希望最终找出预防和应对某些疾病的靶点和治疗手段。
科普创作对王立铭来说是正经事,不是玩票。在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他的科普著作《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获得了中国图书出版领域的最高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如果时光倒流,机缘更改,王立铭或许会走上另一条道路:做个舞文弄墨的文人。中学时代有那么一段时间,他的职业规划特别明确:考上北大中文系或历史系,甚至考虑过当个红学家。
受初中语文老师的影响,他立志做一个好老师。在自己的第一本书《吃货的生物学修养》出版后,王立铭第一时间给自己的初中语文老师姚玉淑寄了一本。在浙大,王立铭带着学生们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推进。他是科研导师,但他更希望在传道之外,也能帮助学生们解开一些关于人生的疑惑。
希望女儿能和自己一样,做个“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人。在拥有了两个女儿之后,王立铭觉得自己改变了很多。他心中隐隐有个念头:当老师可以影响学生,当科普作家可以影响读者。但在这个世界上,女儿与他朝夕相处,是他首先能影响的人。
如今王立铭身上的标签很多。人们谈到他,首先想到的是科学家、继而是科普作家,但他心中的答案正相反。
“我首先是一个小家庭的成员——爸妈的儿子、老婆的老公、两个女儿的爸爸;然后我是一个希望栽培几个好学生的老师,一个希望能回答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的科学家,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我首先希望我的家人能因为我过得更开心,然后希望我的学生能因为我影响到他们的职业选择和人生方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希望能传播一些科学的价值观,最后我希望我的实验室能做出真正的成果来。”